中国原始科技创新

  您的位置:主页 > 学术争鸣 > 北大教授武际可:退休后,我成了民科

北大教授武际可:退休后,我成了民科

作者:武际可发布日期:2020-04-07浏览次数: 来源:科学网

北大教授武际可:退休后,我成了民科

武际可教授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周培源的学生,现为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 的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武老师不但治学严谨,成果卓著,对教育与各种社会问题也非常关注,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以下为原文:

2002年我退休了。经过半个世纪教学和研究,要一下突然不动脑子,实在是不习惯,总还是想写点或说点什么。

往杂志上发表文章,如今兴要版面费,一篇文章的版面费确实不菲。我曾经给管理基金的有关人员提过建议:退休的教员或研究人员,实际上是国家一笔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他们想继续研究而且又有成果需要发表,基金委是否可以给他们付版面费。结果石沉大海。

恰好,我那时写了一些非业务的文章,让我的学生看到了,他们把它发到网上了。不久,他们告诉我,文章点击的人很多,一直被排在那个网站的首位。后来,我自己也便偶尔上网浏览,也写一些文章,再后来在“天益”开了一个专栏。

北大教授武际可:退休后,我成了民科 

一年之后,我逐渐觉得,天益虽好,但游客大多是对社会问题有兴趣的人,而我本人由于职业习惯还是倾向于探讨与自然科学有关的问题。于是,2008年3月便在科学网上开了一个博客。迄今也已经接近8年了,累计发表博文300多篇。

通过这一段,我体会网络的确是个好东西。

第一,它不势利,不像上杂志要钱。在这里有钱没钱一律平等。对于我这号退休而又不甘寂寞、交不起版面费又想要发表意见的人,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第二,它不受制于人,自由。在杂志上投稿,还要这审那审,不合杂志的味道还会被退稿,而这里则比较自由,也不像杂志从投稿到印出来要等一两年,实在是没劲。

其实,真正的科学精神恰好是符合以上不势利和自由两条的。受制于人为了某种利益来交差,是做不出真正科学的。

北大教授武际可:退休后,我成了民科 

我觉得网络的出现,可能使整个的科学队伍发生了分离。一种是依靠官办资助的单位搞研究的,可以称作“官科”;另一种是不靠官办机构支持搞研究的,这就是“民科”。现在在我国当然还是以官科为主。民科在一些人的眼里名声不好,似乎民科都在搞伪科学。其实,像我们这号退休了又还想在科学事业上说三道四的人,又受不到官方的支持,也自然归属于民科了。事实上,在19世纪之前,世界上的科学都是属于民科的。因为当年从事科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的科学成就大多是业余产品,他们的主业是医生、专职教士、教师或律师。有的还是商人,如发现热功当量的焦耳就是一名啤酒商。

20世纪之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政府发现科学对赢得战争很有好处后,才开始大量投资于科学事业,才出现大规模的官科。中国的科学从1928年南京中央研究院成立,就一直是官科,民科的势力很小。

网络的出现,是否预示着科学又向民科回复?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部分有分量的科学成果都还是官科的成果。不过,事情也不能说死,解决世界数学难题庞卡莱猜想关键的Grigory Perelman的论文就是2002年在网络上发表的,而不是发表在什么出名的杂志上。

北大教授武际可:退休后,我成了民科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

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我是搞力学的,所以我的博文大体上是和力学有关,特别是关于力学知识的教学与科普。有的文章被一些报章杂志转载,至今已经结集了几本小册子出版。这些小册子和文章,受到同行和年轻人的欢迎。也算是为力学界发挥了一点余热吧。今后还是想这样发挥下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上一篇:袁隆平:科学研究不问出身 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下一篇:民科疑云与本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