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古代《周易》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20世纪中叶,李四光提出:天文、地质、古生物概念,8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开展天地生综合研究,1989年谢家泽首先提出天地生人概念。30年前宋正海等举办天地生人讲座,提倡天地生人综合研究。
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是把国内一些学者的“天地生综合研究”与古代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相结合。这是把中国古代天地人和现代的天地生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综合研究,体现了中西结合、古今结合、多学科结合。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事物(不分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进而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及动态变化过程。
现在看来, 提出“天地生人”概念是当代思想认识的重大进展,它的重要意义将愈来愈明显。
近几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基础是自然科学思想体系,划分为六大领域:数、理、化、天、地、生以及哲学等,其中又以数理化为主。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它们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严重危害。例如:核泄漏、核武器威胁表明物理学的短视;全球性金融危机表明数字陷阱的危害;美国食品及医学的潜在危害表明化学的片面,病毒蔓延与超级细菌的出现暴露西医的根本弱点。
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独特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科学危机,过去认为是正确的一些基本观念遇到了挑战。面对相互关联的天、地、生、人各种异常现象,许多学者“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无法预测,更不知如何化解。
2012年5月16日新京报记者金煜报道:昨日,400公里之外的国际空间站发布了《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该报告称:过去40年,地球生命力下降了28%,处于‘很不健康’的状态。地球生命力指数跟踪记录全球2600个物种中9000多个种群的变化情况,衡量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1970年到2008年间,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28%。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1966年以来翻了一番,人类正在使用相当于1.5个地球的资源来维持生活。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副首席代表李琳说,按目前的模式预测,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来满足生存需求;到2050年,人类需要2.9个地球。人口增长和过度消费是造成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
壹 天地生综合研究
自二十世纪中叶开始,一些学者开始重视综合研究。
1、我国早期的天地生人综合研究
早在20世纪20年代,李四光已提出研究地质构造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相关关系的论点。他认为:应从整体上来考虑地球上不同构造单元的关系,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很多地质现象的动力。他提出:“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全部的结构中,只占极薄一层。然而,这个地球表面极薄的一层,就是地球过去漫长历史中保存下来的遗迹。造成这些遗迹的因素:第一,来自地壳以外的,首先有笼罩着地球的大气、太阳、月球,其次是星球的各种辐射作用,可能发生某种影响;第二,就是地壳以下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化和运动,由重力、日月潮汐,主要指体潮的作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而产生的运动,都不可避免地要集中反映到地壳中来。”(李四光,1972)
李四光的《天文、地质、古生物》一书的出版以及对中国大陆强震的成功预测,表明了一种全新的“三合一”地质史观的诞生!他把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为未来地球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是中华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与西方科学相结合的典范(徐道一等,2004)。
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影响下,我国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注意到各种天文因素对地象(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概称)、气象和生物之间的广泛联系,开展了天地生综合研究。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对打破传统自然科学众多学科分别、孤立、片面地进行单学科研究的局面是有贡献的。
2、20世纪80年代三次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于1983年、1986年、1989年,由将近十个全国性学会组织,分别召开了第一、二、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这三次会议的论文集(《天文气象学讨论会文集》(1986)、《天文地质学进展》(1986)《地球动力学进展》(1987);《地震气象学、天文气象进展》(1987);《历史自然学进展》(1987);《天地生综合研究》(1989);《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1989)。在三次全国性会议之间,结合了一些专题,召开了十几次小型学术会议,出版了有关专著(徐道一等,1980;徐道一等,1983;耿庆国,1985;杜品仁等,1989;Xu D.Y. et al., 1989; 任振球,1990)等。
中国学者发现,一些严重自然灾害现象的发生有群发性的特点。在一定天文背景条件下,在某些特定时间段(特定的天文背景下),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一些严重灾害大体上同时或有序出现,从而名之为宇宙期。在近五千年中,已提出並进行不同程度论证的有夏禹宇宙期、西周宇宙期、两汉宇宙期、明清宇宙期。除上述在时间上存在灾害群发现象,在空间上亦存在着一定方向的灾害带。
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天地生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这是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将宇宙、地球、生物三者看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通过天地生综合研究,发现并论证了许多天地生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大量事实。例如太阳活动、彗星、地球自转、宇宙线、陨石、地磁、地电、旱涝、气温、地震、火山、滑坡、海啸、地温、厄尔尼诺现象、海冰、疾病、生物绝灭、生物与人等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
天地生综合研究开拓和形成了一批新的边缘学科,对涉及人类环境变化,严重灾害的预测和防治,矿产预测,以及古生物大量绝灭原因、地球演化、人类起源等理论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3、中国天地生综合研究的一些特点
天地生综合研究主要是中国学者以西方自然科学的方法为基础,立足于中国研究工作的成果提出来的,并经过实践验证得出的一些理论认识(徐道一,2008)。我国天地生综合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特色。它实际上已把边缘科学研究提高到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高度分析基础上的综合,这与科学交叉的关系密切;另一类是在充分考虑许多因素的相互联系基础上的综合。这是冲破人为规定的各种学科之间的界限,使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都能沟通和联系起来。
随着科学的片面、过分的发展,最近的一些事件说明,当前中国的确已进入相当紧急状态。中国“科学精英”不考虑生态环境的局限,不顾中国国情,如果据以制定我国决策,其严重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这次面对的是内部的文化、思想方面,推进“天地生人”研究可避免科学的片面性,在中华民族遇到危机时候将是发挥关键作用。
贰 天地生人综合研究
1、天地生人一词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谢家泽先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些天地生学术讨论活动。将近80岁高龄的谢老在1989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上作了题为“从‘水利比上天还难’到‘天地生人系统观’”的学术报告。这是“天地生人”这一名称在出版物中第一次出现。谢老提出天地生人系统观的依据如下:
他认为:“现时代不仅水利比上天还难,而且所有的全球性问题都比上天还难”,“人类却至今还没有从全球系统结构的变异来确认人地、人际的新关系和全球问题与人类困境的系统性质和结构根源。”,“可以从马克思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论述中吸取教益,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如何体现自然的本质和自然如何体现人的本质是一回事。”,“人类如何自觉地认识现时代及其大趋势,并在建立现时代人地、人际新关系的全球新秩序中发挥人类的智力功能。”(谢家泽,1989)
他提出:需要运用天地生人系统观来开展综合研究。这是因为,航天事业看来很复杂,但是大多在人为条件下进行,影响因素少,进展比较顺利;而水利工程看来比较简单,如筑坝、修水库,但是却屡遭挫折。现代水利的主要难点不在水利工程技术上,而在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上。例如三门峡工程大坝本身质量很好,而失误却在于对水土保持和移民的难度估计得太低。
看来,许多涉及到自然和全球问题:如大气污染、地力下降、气温升降、海平面升降、森林减少、灾害预测等,都要比上天(单纯的科学技术问题)要难得多。总之,我们不要过高地估计现代科技已达到的水平,也不要过低地估计大自然这个客观存在的复杂性。
人类如何自觉地认识现时代及其大趋势,如何运用天地生人系统观来开展科学研究,就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谢老强调:到了人类圈发展到人类社会全球化阶段的现时代,仅强调天地生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已是不够了,需要进一步强调“天地生人系统观”,否则就很难正确认识现时代及其大趋势。(谢家泽,1989)
三十多年后重温谢老的论述,感到许多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当前国内外面临的许多难题、危机等的形成根源都是与违背天地生人系统观有关的。
“天地生人”一词简明扼要、容易为大多数中国人记忆、学习和理解接受,易于普及推广应用。“天地生人”提倡综合、动态地认识和研究自然、社会等事物,紧密结合当代实际,着眼于持续发展。它上可承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国学)的道统,中有李四光、竺可桢、翁文波、钱学森等老前辈的开拓,以及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应可考虑把“天地生人”(学)作为与“科学”并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问,有利于解决当代中国面临(中国特色)各类问题。
2、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兴起
1989年以后,国内一些学者接受了谢家泽的倡议。从90年代初开始,宋正海发起及主持在北京举办了不定期的天地生人学术讲座,至今已举行了1200余讲。并组织了天地生人丛书的出版,不定期组织了几十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天地生人学术座谈会,与其他学术组织联合召开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对此已有介绍,在此不再重复。
3、天地生人综合研究的特色
传统的牛顿科学的思想方法已难以应用于研究上述天地生人各种现象在大范围的相关性的事实,难以从实验和数学模型来进行验证。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思想方法和自然观。
开展天地生人综合研究可以补充和改进现有的“机械论”的宇宙观和以“实验”和“分析模型”为主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天地生人角度,在预测、分析、研究事物时,就会少犯机械、片面、静止地观测问题的错误。从科学、生产实践中更容易发现一些新事实、新思想,可以较为深入地研究当前科学、社会、文化中许多难题,从而便于建立一些新理论。(徐道一,2008)
天地生人综合研究的特色可有下列几点:
(1)古代与现代思想体系的结合
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是把国内一些学者的“天地生综合研究”与古代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相结合。(徐道一,1999)这是把中国古代天地人和现代的天地生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综合研究,体现了中西结合、古今结合、多学科结合。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事物(不分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进而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及动态变化过程。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等自然界万物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每一个现象都按着一定的秩序与级别与其它现象联系,着重研究事物的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事物之间的协调和转化,在几千年历史中,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积累了十分宝贵的自然现象的记录。这对开展天地生人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研究是十分有用的。
中华民族或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将“天地人三才之道” 视为一体,对三者的联系在老子《道德经》第25章中早有精辟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并用六十四卦来研究天地人之间的联系。在医学经典的《黄帝内经》中也有很多论述。
可以说,我国在人与自然关系研究方面,长期以来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仅仅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学术界全面接受了当代科学概念,至使不少人不了解或忘了这一历史事实。现在已经到恢复其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最初由徐道一、陈传康和宋正海在1988年联合发起的,1989年在河南安阳召开第一届全国周易与科学学术讨论会(徐道一,2019)。其后一直至今(连续三十余年),在安阳每年都举行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有力地推进了天地生人综合研究的开展。
从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一开始,宋正海对当时存在的有关《周易》和科学关系的不同认识很关注,把第一讲的内容安排为: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报告人徐道一,报告时间是1990年5月30日)。不久又安排了“当代周易热是落后文化现象还是先进文化现象”专题辩论会和笔谈,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在讲座中,多次对“道德经”、“河图、洛书”、“黄帝内经”等主要内容结合当前重要问题进行探讨,有不少新进展。
(2)因果性关系与相关性关系的结合
几百年科学思维立足于事物具有因果性和决定性,着重于因果关系研究。它取得许多实效,但是,也暴露出对许多问题的解决无能为力。20世纪后期出现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多种新学科,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
西方思想体系认为:自然是完全具有因果性和决定性的,一切发生的东西均有原因,并导致确定的结果,因而可以被精确地确定。这使人们认为,科学研究工作需要依靠它所认定的假说(理论)、手段和方法,主要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因果关系。进而认为,不符合这一条件的学科的科学性不强或不是科学的。然而,自然科学通过因果关系研究得出的成果,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存在着阶段性、片面性、狭隘性。当前进行的天地生研究及有关思想体系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因果性关系的探讨的,不重视或很少关注与相关性有关的问题。
国际上最近出版的“大数据时代”一书的副标题是: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此书明确指出,思维根本变革之一是需要从重视因果性转向相关性的发展趋势。该书提出:“在许多场合下,我们需要放弃对事情原委的追究,而代之以对相关性的接纳。”“我们不能再把精确性当成重心。我们需要接受混乱和错误的存在。另外,我们应该侧重于分析相关关系。而不再寻求每个预测背后的原因。” (维克托·迈尔-舍恩柏格等,2013)。
从整体上看,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是复杂的、变化的,不可逆的,并存在着瞬间发生的特性,从而不可能完全用定量的、确定的方法来描述的。因此,对大自然研究不能仅以是不是搞清楚因果关系,作为是否是科学的标准。(徐道一,2014)
由于中华思想体系主要立足于相关性关系的探讨,而天地生人综合研究,如上所述,是中西结合的,综合了对相关性及因果性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对中华民族进行了几千年的相关性研究成果的继承和进一步发扬。
(3)天地生人研究与生态(生命、健康)、环境等社会问题密切结合
在天地生综合研究中,对多种事物之间联系进行综合考虑,因而很难划定一个相对固定的系统,即系统的边界和有关的优势因素常常可能因时、因地、随着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应把它视之为“网络”,而开展天地生人的相互网络关系的综合研究。从多种角度认识地球、深入理解地球各圈层的基本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研究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灾害和地球信息的系统的基础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等等。,以及重视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国内从天地生到天地生人综合研究的几十年期间,在国际上科学研究也发生了重大跨越,由四大研究计划组成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需要强调的是这与过去科学计划不同的是:出现了“人文因素”。
进入新世纪,四大全球环境变化计划又联手建立了“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对碳、水、食物和健康四大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已经牢牢地扎根在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地区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汪品先,2014)
这与我国从“天地生综合研究”到“天地生人综合研究”的进展是相互呼应的。与此相比,我国的“天地生人综合研究”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
叁 展望前景
天地生人综合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未来复杂、多变局面的新视角,若能很好地从天地生人多角度对未来世界与人类社会展开综合研究与预测、就有可能找到较好的相应对策;此外,大量的事实业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大众应对任何复杂的突发事件。因此,我们敢于预言:中国人民定能在人类的转拆期会有出色的表现。“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对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视远远大于天地生人综合研究。然而,在几十年间天地生人的成果並不少,尤其在灾害(大地震、严重洪水等)预测及在认识生命、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都是具有明显实效的。最近,我国中医药在治疗2020年新冠肺炎中具有突出的疗效。
因此,理应大力开展天地生人综合系统。天地生人系统观综合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提法,更为系统,更为全面。它既包括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科学思想,又概括了现代科学的基本趋向;既包括了自然科学,又包括了社会科学;简明扼要,又通俗易懂,具体而广泛地概括了整体观、系统观等最重要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天地生人系统观,在预测、分析、研究事物时,就会少犯机械、片面、静止地观测问题的错误。从科学、生产实践中更容易发现一些新事实、新思想,从而便于建立一些新理论。
在21世纪,在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思想指导下,我国的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有望取得更多的进展。
“天地生人”与“西方科学”相比,处于初生的弱势地位。“天地生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杜品仁、徐道一,1989,天文地震学引论。地震出版社,1~258。
2.耿庆国,1985,中国旱震关系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3.李四光. 1972. 天文 地质 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115.
4.任振球,1990. 全球变化——地球四大圈层异常变化及其天文成因。北京:科学出版社,225页。
5.汪品先,2014,地球系统科学:理解与误解。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4):30.
6.[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柏格,肯尼思·库克耶(盛杨燕,周涛译).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谢家泽,1989,从“水利比上天还难”到天地生人系统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编,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6~8页。
8.徐道一,郑文振,安振声,孙惠文. 1980. 天体运行与地震预报。北京:地震出版社,1~94页。
9.徐道一,杨正宗,张勤文,孙亦因1983,天文地质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284。
10.徐道一,1989,地球系统科学——一门新的综合学科.地质论评,35(6):574-577.徐道一,1991,天地生相互关系研究意义的我见。中国地质,1991年11期。
11.徐道一,1999,天地生人综合研究与复杂性研究的兴起。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期,2-3页。)
12.徐道一,2004,试论“系统”与“网络”的异同。见:王恒礼、毕孔彰、吴凤鸣编,地学哲学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63-268.
13.徐道一,孙文鹏,2004,李四光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纪念李四光院士诞辰115周年。地质论评,50(6):659-661.
14.徐道一,2005,周易与天地生人网络研究。美国国际易经学会等编,第二届国际易学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台湾台南,480-484。
15.徐道一,2008,周易·科学·21世纪中国——易道通乾坤,和德济中外。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487页。中国地质学会主编. 1989. 天地生综合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 452
16.徐道一,2014,从因果性走向相关性的科学思维变革趋势——读《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一点启示。办公自动化杂志,11期,34~36。
17.徐道一,2014,从因果性走向相关性的科学思维变革趋势——读《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一点启示。办公自动化杂志,11期,34~36。
18.徐道一,2019,忆唐老对周易与自然科学关系研究的支持。见:孙晶、孙劲松主编,唐明邦学术思想探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64-67.
1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编. 1989. 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504.
20.Xu Dao-Yi et al., 1989, Astrogeological events in China.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Scottish Academic Press, Edinburgh, p.1~267.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dsrw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