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科技创新

  您的位置:主页 > 科技创新 > “背心院士”高伯龙:外国没有的我们也可以有

“背心院士”高伯龙:外国没有的我们也可以有

作者:天地生人发布日期:2019-09-17浏览次数: 来源:天地生人

 

高伯龙(1928年6月29日—2017年12月6日),广西南宁人,激光陀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

“背心院士”高伯龙:外国没有的我们也可以有 

高伯龙院士在进行科研工作

从清华物理系毕业后,高伯龙成为哈军工的物理助教。两年后,高伯龙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的硕士研究生。这时哈军工首任院长兼政委陈赓大将专门把高伯龙请到家里吃饭挽留,就这样高伯龙没有走。1972年,这是哈军工(后改名为国防科技大学)迁到长沙的第两年。这一年,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技术原理的小纸片,郑重地交给了国防科技大学。自此,高伯龙将往下的精力投入了激光陀螺的研制中。

激光器检测要求在封闭、洁净的环境中进行,没有空调,不能用电扇,高伯龙和同事们在密不透风的“大闷罐”里,通宵达旦做测试。一次高伯龙连续做了十几个小时试验,回到家中脚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爱人曾遂珍看了心疼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为啥就不能悠着点干?”高伯龙笑笑说:“我们起步已经晚了,如果现在不抓紧,啥时能赶得上?

在激光陀螺的研究中,高伯龙属于被质疑的少数派。1975年,在全国激光陀螺学术交流会上,高伯龙一鸣惊人——依照我国当时的工艺水平,必须采用四频差动陀螺方案!此言一出,等于否定了国内的通行方案,一时四下哗然。但高伯龙用扎实的理论和计算说服了众多与会专家。次年,高伯龙写出中国激光陀螺理论的奠基之作《环形激光讲义》。直到今天,研究激光陀螺的人不学这本书,就不敢说“入了门”。1984年,实验室样机鉴定通过时,一阵“冷风”袭来:由于美国彻底放弃同类型激光陀螺研制,国内质疑声再起:“国外有的你们不干,国外干不成的你们反而干。”“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没有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10年后,某型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通过鉴定,证明了高伯龙所言非虚。激光陀螺最难的工艺是镀膜技术。就在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鉴定顺利通过的同时,一批号称“检测之王”的全内腔He-Ne绿光激光器问世,引起业内轰动。这也意味着中国在镀膜的膜系设计和技术工艺水平上实现重大突破,成为继美、德之后第3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加速追赶的成绩,让世界为之惊讶。捷报频传之际,高伯龙又盯上了新的高地——新型激光陀螺,并将目光投向激光陀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组建惯性导航系统。那时,国内已有多家单位开展此类研制,采用国际主流的惯性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到底行不行?高伯龙再次给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必须给该系统加转台,否则无法满足长时间、高精度的惯性导航需要。在一场专为旋转式惯性导航系统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大多对此持否定态度。这一幕,和1984年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遇冷,何其相似!高伯龙的答案仍然是:埋头继续干,成功才能得到承认!在他的悉心指导下,2006年12月,国内首套使用新型激光陀螺的单轴旋转式惯性导航系统面世。4年后,双轴旋转式惯性导航系统面世,精度国内第一。如今,旋转式惯性导航系统已成为国内主流。

2014年,高伯龙和他的团队首次进入公众的视野。视频里高伯龙穿着白背心,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两根弯曲的手指慢慢敲击着键盘。有网友评论:“高伯龙院士穿着五块钱的背心,干着上亿元的大事。”

“背心院士”高伯龙:外国没有的我们也可以有 

和学生们在一起

如今,高伯龙院士已经去世两年了。四十三年来,高院士将全部身心放在了激光陀螺的研究中。身上一件羽绒服穿了30年也不肯换,总说:“穿习惯了,再买新的浪费钱,浪费时间。” 早已为祖国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高伯龙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唯一能安慰的是,没有做过亏心事,到底还干了一些事,对人民和社会能作交代,虽然还很不够。”

“背心院士”高伯龙:外国没有的我们也可以有 

生前的衣物

高伯龙作为国防军工科研人员的使命感,为人的朴实、谦逊,让知道他的人无不动容。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继承着老一辈的精神财富,在大踏步前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上一篇:仰望苍穹 致敬南仁东!
下一篇:人民科学家|吴文俊:数学是科学现代化的基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