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科技创新

  您的位置:主页 > 科技创新 > 共和国勋章|袁隆平:杂交水稻一生所系,鲐背之年矢志不渝

共和国勋章|袁隆平:杂交水稻一生所系,鲐背之年矢志不渝

作者:天地生人发布日期:2019-09-30浏览次数: 来源:天地生人

2019年8月底,一则消息刷爆了各大媒体平台——《“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公示》。9月28日,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这期间,袁隆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甚至所到之处兴起了追星热潮。正是因为有袁隆平等人掀起的杂交水稻的绿色革命,我们才能用人均不到1亩地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少年时代情系庄园

这位朴实的科学家在来北京受奖之前,还要到试验田和稻子们道别,这一波操作妥妥地“农民伯伯范”。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父亲袁兴烈是平汉铁路的一名高级职员;母亲华静是一所教会小学的英文教师。良好的家境使袁隆平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1949年,正要高中毕业的袁隆平和父母谈起了自己的大学志愿——学农。父母对袁隆平这一决定十分惊讶,出身城市的袁隆平从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更不要说种地了。原来袁隆平小学一年级时跟随老师去参观了一所庄园。袁隆平被那花果飘香的景色所吸引,心驰神往那美妙绝伦的“田园乐”。于是,高中毕业,袁隆平便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饥荒唤起忧国心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只身来到湘西黔阳地区,进入安江农校当了一名教师。在袁隆平来到学校的第7个年头,饥荒开始向全国人民发起了总攻势,想到全国人民都在挨饿,袁隆平感到了作为一名专业科技工作人员肩上担子的重量。

1961年夏,袁隆平从一棵偶然发现的特异稻株上采集下种子,第二年再种植,希望保持前代的特异性,然而却发现用其培育的植株后代发生了明显的分离现象,而且没有一株继承它们上一代的优势。由此,袁隆平认识到这是一天然杂交稻株,从而萌生研究杂交水稻,增产粮食,以救民饥的意识,并开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索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途径。

共和国勋章|袁隆平:杂交水稻一生所系,鲐背之年矢志不渝 

 

家庭、事业双丰收

进人而立之年的袁隆平每天进行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无心顾及自己的个人生活。没想到袁隆平的婚烟大事忙坏了周围的一圈朋友们。1963年冬,老朋友曹延科总算不负重望,给袁隆平介绍了一名门当户对的姑娘——邓哲。1964年春节,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此后,邓哲为袁隆平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后勤保障基地和一片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共和国勋章|袁隆平:杂交水稻一生所系,鲐背之年矢志不渝 

多彩多艺的袁隆平夫妇

家里有一个通情达理的妻子的支持,袁隆平便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研究中。受天然杂交稻的启示,以及文献研究中关于植物雄性不育现象存在普遍性的结果,袁隆平决定借鉴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选育过程中寻找雄性不育株的路子。1964年夏,袁隆平开始了寻找雄性不育株的工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16个野勘日勘察到的第6400稻穗上,袁隆平发现了第一株天然不育水稻。

1965年,袁隆平和妻子邓哲一道,又在安江农校实验农场和周边生产队的稻田里,通过对8500多穗,加上去年总计达14000多穗扬花期稻穗的仔细观察,新找到了5株,加去年总共6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经测算,袁隆平得出水稻天然雄性不育的发生概率为大约三千分之一。其不育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即无花粉型、花粉败育型和花粉退化型(当时叫部分雄性不育型)。

这是人类第一次得知水稻的这一生殖病态特性,也是世界植物学史上即将新添的又一项新的科学记录。

有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立刻投入到盆栽繁殖实验中去。到1965年秋,连续两年的盆栽繁殖实验结果显示,天然雄性不育稻株的人工杂交结实率可高达80%~90%以上;经过杂交繁殖出来的后代,有的继续保持了其母系亲本的雄性不育特性。这就表明:第一,水稻的雄性不育特性可以遗传,利用其遗传效应,完全有可能通过少量的天然雄性不育植株,培育出一个庞大的雄性不育系;第二,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可以获得很高的产量和效益。

这两个鼓舞人心的实验证据,它们已经把过去袁隆平脑子里的那个由灵感触发出来的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理念,放到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

整个10月下句,袁隆平沉浸在杂交水稻育种工程技术向题之中。终于,袁隆平有了一幅完整的蓝图:“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尤以籼梗杂种更为突出,但因人工杂交制种困难,到现在为止,尚未能利用。显然,要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先必须解决大量生产杂种的制种技术。从当前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研究趋势和实际成果来看,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袁隆平满怀信心地认为,实现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3系配套完全有可能获得成功。

196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杂志第4期发表了袁隆平的一篇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引起国家科委有关领导重视。中科委九局致函湖南省科委,并转至安江农校,指出袁隆平的研究课题意义重大,责成支持这一项科研活动。

经过7年的艰难探索,1973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全国第二次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议上作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报告,正式宣告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第二次绿色革命

1978年以后,杂交水稻在全国种植面积急速扩大,连杂交制种技术也已从技术人员手里转移到了寻常农民之手,成了一项进入千家万户的成熟技术。

随着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中国和国际社会都给予了袁隆平很高的荣誉。这次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使得袁隆平再次被人们所知。

然而在一系列荣誉面前,袁隆平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90岁高龄的袁隆平坚持将自己的精力放到了杂交水稻上。他也曾谈过自己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第一个梦正逐渐接近,第二个梦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上一篇:中国何时能成数学强国?丘成桐直言教育弊端
下一篇:震撼!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新中国“第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