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科技创新

  您的位置:主页 > 科技创新 >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总有人仰望星空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总有人仰望星空

作者:天地生人发布日期:2019-10-05浏览次数: 来源:天地生人

 

编者按:叶培建,1945年1月出生于江苏泰兴,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0年赴瑞士留学,1985年获瑞士科学博士学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总装国防973和探索项目顾问专家组成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叶培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总有人仰望星空 

求学路上,心系祖国

叶培建受父亲影响很深。1945年,叶培建出生在泰兴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抗美援朝回来,叶培建开始跟父亲“转战四海”,在南京、杭州、湖州都上过学。在填写大学志愿时,叶培建想搞飞机专业,因此他填报了北航、南航等大学,然而却意外地被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录取了。1968年,大学毕业的叶培建被分配到当时的航天部529厂(卫星总装厂)任技术员。这样的分配令本来就想搞航天航空的叶培建很高兴,他说:“这是缘分!”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因为早年打下的扎实基础,叶培建一年三考,全部中榜。一考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但由于当时航天部不主张本系统人员出系统学习而放弃;二考是航天部502所研究生,也顺利过关。同时,叶培建还考中了出国留学研究生。当时,杨家墀等老前辈建议他去欧洲学习。于是,1980年7月,叶培建远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理学院微技术研究所留学深造。瑞士的景致很美,但叶培建却无暇顾及。瑞士一家报纸专门报道叶培建:他从不去酒吧,也不经常看电影,他把周末的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工作上。叶培建说:“中国从那么多人中选派我出来学习,我们的祖国已经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应该努力,以后要为国家做些事情。”

5年后的1985年8月,他在完成学业后毅然回来了,回到他挚爱的祖国。“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祖国的面貌”,这话在叶培建心里始终像一团燃烧着的火,他要用自己的才智报效国家。把所学的知识尽快用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

敢吃螃蟹,勇创第一

回国后他先是在502所工作,参加了“红外热轴探测系统”的开发,1995年,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深圳股票VSAT网的设计;参与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设计,实现了星地一体化设计;第一个实践把电测与总体分开;第一个提出在卫星进入发射场前要进行整星可靠性增长试验,这诸多的“第一”充满艰辛,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这个勇于创新、“爱吃螃蟹”的人。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总有人仰望星空 

叶培建是嫦娥一号卫星系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在嫦娥一号研制实施的过程中,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过去卫星在地球附近飞,现在要让卫星从地球飞到月球,完全是两个概念。”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并成功绕月飞行,标志着中国迈出了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座里程碑。

嫦娥四号落地月球背面也是叶培建据理力争的结果。四号原本属于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三号执行的任务非常成功,作为备份星的嫦娥四号做什么用呢?当时有专家认为嫦娥四号就没有必要冒险,在月球着陆还是落在正面保险系数更高一些。

“我当时提出了反对意见,嫦娥三号已经落在月球正面了,为什么嫦娥四号还要在落在正面,我们搞科学探测,不应该怕失败,每一步都要有创新。”最终,嫦娥四号将降落在月球背面的任务被确定。

2017年1月,为表彰他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456677”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那颗星并不属于我,但却给我带来了一份新的责任与使命,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再多做点事情。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总有人仰望星空 

老骥伏枥,敢问苍穹

老是有一些人问他:去月球干什么?GDP能占多少?国家还有不少贫困的地方,为什么花钱上火星?叶培建回应道:“一个国家的强大、国防的稳固、科技的发展与解决民生问题,并没有矛盾。”在叶培建看来,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总要在国际上有些地位。靠什么有地位?靠每个家庭每个人有小汽车?靠每家有电视机了?这些都不是,靠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现在,宇宙就是个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我们现在能去却不去,后人要怪我们。别人去了,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这一条理由就够了。”叶培建说。

2016年4月,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那天,叶培建异常兴奋,“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见证‘探火’立项,这是我最大的获得感。”对于中国未来探索天上“星”,叶培建已有一连串的设想。2017年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完成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2018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飞行器首次软着陆于月球背面。2020年中国将跻身“火星探测俱乐部”,随后小行星探测即刻“上马”,紧接着是火星采样返回。

叶培建的手机里,保存有一张月球岩石的照片。他说,30多年前,美国就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展出了这片月球岩石,代表了他们国家的科研水平。30多年后,当叶培建再次来到日内瓦时,这块石头仍摆放在那里。于是,他拍下了这张照片,保留在了手机中。他说,这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一样,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我经常打开这张照片给我们所有从事探月工程的人看,特别是那些年轻人看并郑重地告诉他们,这就是世界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

“在我心里,已经把卫星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叶培建说。从填报大学志愿时选择了国家急需的航空专业起至今日,中国航天界的这颗“星”如今已年逾古稀,但他依然在畅想着下一场“星际漫游”。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上一篇:震撼!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新中国“第一”
下一篇:这是敦煌最美的女人,却只住20块的地下招待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