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羲这个名字,
迄今为止仍不为大众所熟知,
然而他在组合数学上的成就
却是震惊世界数学界的!
当他做出的这番历史性的贡献时,
却在国内屡受打击……
——他只是一名中学教师。
1935年,陆家羲
出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家庭,
对读书机会十足珍惜。
无奈13岁时父亲病逝,
他不得不辍学,
负起艰苦养家的重担。
1957年,
他自学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
毕业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
分配到包头钢铁学院担任物理教师。
一次偶然,
他阅读了中国老一辈数学家
孙泽瀛的《数学趣引》,
书中所述的“寇克曼女生问题”,
深深吸引了他:
15名女生,每天3人一行散步,
问怎样安排,才能使每个女生同其余女生
同一行中散步恰好每周一次?
再后来,这个问题被扩展为
组合数学中的一个难题:
设有N个元素,每3个一组分为若干组,
这些组分别组成一个寇克曼序列,
若每一元素恰好与其他元素有一次同组的机会,
问N分成这种序列要满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在“女生”问题中,
序列数为7,N=15是适合条件的数,
但N的解答却在100多年来始终没有大进展。
奇怪的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
为什么会选择一个
国内没人愿意啃的硬骨头
——数学理论研究呢?
这也是陆家羲当时的无奈之举,
相较其他科学研究,
这是一项投资小且影响深远的领域,
因为他没有专业训练,物质条件也匮乏。
而身处如此恶劣的研究条件中,
陆家羲竟真的解决了这道
困扰数学界100多年的“寇克曼问题”。
1961年12月30日,
陆家義把论文
《寇克曼系列和斯坦纳系列制作方法》
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却如石沉大海,未起一点波澜。
1963年春,
他又把修改后的论文寄给
《中国数学通报》,
得到的回复是
“建议改投其他刊物”。
1965年春,
他再次修改后重寄,
得到的答复竟是
“此文没价值”!
经历了运动时期的批判,
十年动乱终于结束,
他先后三次投寄了论文,
却均未引起任何人的重视,
致使这一难题被意大利数学家解决
并率先公开发表。
可悲可叹,
这不仅对陆家羲个人,
对我国数学界在世界中的地位
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整整18年的坚持,
却换来了无法挽回的遗憾。
谁的错?
时代的错!
泱泱中华之大
竟看不到这个渺小的数学王者!
即便他没有就此心灰意冷,
即便他选择重振旗鼓,
冲击另一座数学高峰,
但他也会忧心……
有了新作品又会怎样呢?
谁能让它被世界看见?
然而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
为了挤出足够的研究时间,
他向教育局请求调任到非重点学校,
他向校方请求调离毕业班,
但即使是这样合理的请求,
都被无情拒绝了。
即使没有得到任何肯定,
即使没有周边的人都不支持,
陆家羲已然没有消沉,
而是满怀民族荣誉感,
拼尽全力摘取数学王冠上的另一颗明珠。
他再次走上了科研之路,
不断透支自己的身体,
一边承担学校繁重的教学事务,
一边研究斯坦纳系列大集。
1980年,
他又一次解决了数学界
横亘了100多年的难题,
完成了“斯坦纳系列”论文,
再次登上了世界数学的巅峰!
但是他清楚地知道,
他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从来都不是如何进行研究,
而是如何让它发表出来……
果不其然,稿件寄到北京,
又是一次石沉大海。
多少千里马老死草棚,
都是因为伯乐寥寥。
壮怀激烈……他决心大胆一试,
投稿到了美国《组合论》杂志。
不久,他收到回信:
如果是真的,
这将是一个重要的结果,
这个问题世界上许多专家在研究,
但是,离完全解决还十分遥远。
组合论是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
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试验设计、管理科学、
国防工业等20多个领域内都有重要应用。
1982年5月,
他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的正式通知书与版权签约书:
版权将永远属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论文不付给任何报酬;
论文可很快发表。
“斯坦纳系列问题”的整体解决,
外国权威认为是
“世界20年来组合论方面最重大的成果之一”。
论文终于可以发表了!
陆家羲激动不已,
可同时也矛盾不已。
20年来,
他多么希望能在国内发表,
但回应却是接二连三的忽视。
倘若在国内继续等待,
这颗来之不易的明珠
也会又一次被别人抢先夺去……
不!
他不能让“寇克曼女生悲剧”重演!
他选择了出让版权,
这次倒是令不少人知道了,
但换来的,不是赞赏,而是指责:
为什么要将荣誉拱手让人?
他没有丝毫辩解,
也不想辩解。
他想要这个困惑了数学界
数百年的问题解答被世人看到,
他想要自己付诸了所有青春和委屈
的成果被世人看到!
终于,他做到了!
仅仅一年,
他的名字响彻了国外数学界。
可讽刺的是,
此时国内数学界仍是一潭死水。
1983年,
中国邀请加拿大组合数学专家
门德尔松来中国讲学,
接到邀请的门德尔松满头雾水:
中国不是有一位组合数学专家
陆家羲教授吗?
然后,
便是国人一头雾水了,
这谁?
既然门德尔松专家都开口了,
那就请他吧。
多可悲?直到陆家羲受邀,
其呕心沥血的成果仍没有国人认可。
同年10月,
陆家羲终于作为唯一一位中学教师
被特邀参加在武汉举办的
第四届中国数学会年会,
同陈景润在一个小组里报告。
也是在这次大会上,
他终于走进了国人的视线,
获得了迟到的肯定。
由于他多年的过度劳累,
此次会议散后,回到家的次日凌晨,
累极倒地而死,
年仅48岁。
他都没来得及给妻儿留下一句话,
却留下了400元外债,
和参加会议后无处报销的车票……
陆家羲的女儿在悼文中说:
爸爸,
您走得这样匆忙,
甚至一直没抽出时间
和我们照一张全家福,
如今,
我们也只能将这张全家福印在心上。
他的早逝,实在令人叹惋,
正如他屡投不中的委屈,
可都是造化弄人?
谁叫他只是一个
名不见经传的中学物理老师,
至死都没能在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
直至去世6年后,他的妻子才从替他接过
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这一年只有他独获这一奖项 ,
此前,
也只有1956年华罗庚、吴文俊
曾获首届一等奖,
苏步青获二等奖;
1982年陈景润和王元、潘洞承
共同荣获此一等奖,
冯元等人的有限元研究获二等奖。
谁叫他无钱无势,
连特级教师都是死后才受评,
卓越成就竟只能靠
大洋彼岸的伯乐发现。
“西方闻名的中国组合数学家”,
“西方闻名”!何等的讽刺!
加博士微信neican77看朋友圈私享好文,活得更明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
在了解了陆家羲的情况后表示:
对陆的生平遭遇、学术成就都深有感触,
虽然最近社会上对他的巨大贡献
已终于认识并给予认可,
但这么多年的损失确实无法弥补。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这件事情要通过外国学者提出才引起重视,
否则他可能还是贫病交迫、埋没以终,
怎么避免陆这类事件的再次出现,
是值得我们深长考虑的。
显然,
吴先生表露的已不止是
对陆家羲一人的悲悯和痛惜,
而且是对我国年青一代人才的思虑。
吴先生是上世界50年代
以拓扑学系列重要工作,
首先享誉海外和学界的。
作为我国数学界的一位领袖人物,
并长期担任中国数学会、
数学天元基金等的领导职务,
他在从事多个领域的研究同时,
也同全世界最杰出的学者一样,
始终关心着年青一代数学人才的成长。
1985年5月,
在第二届全国组合数学学术会议上,
吴文俊先生展望了组合数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并高度评价陆家羲成果的价值。
会议还临时安排了30分钟的大会报告,
介绍陆家羲的事迹和大集定理的历史。
然而此时距陆家羲逝世,
已有两年了。
陆家羲的有关
“不交斯坦纳三元大集”的一系列文章
不仅解决了组合设计方面的难题,
且他所创立的方法
对于其后研究者
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或许,
陆家羲不需要鲜花和掌声,
因为他对科学的献身是非功利性的。
更何况,
他的成就和影响根本就
无法用这些俗物来估量的。
悲剧总是让人刻骨铭心,
包裹才华的尘土直到死后才散开,
才在冷冰冰的墓前
绽放它迟来的光芒!
陆家羲先生逝世36周年后,
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寻找陆远》上映。
拍摄这部电影的经费,
是由包九中的校友众筹的,
共募集了200多万。
这些校友都对陆家羲本人和
他所处的时代都无比怀念,
希望能通过这样一部电影,
向他作出致敬!
时至今日,陆家羲仍鲜为人知,
仍无鲜花与掌声。
但我们绝不能将他的精神
湮没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之中!
他坚韧顽强、无争无求、
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应当作为所有科学家学习的榜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dsrw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