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科技创新

  您的位置:主页 > 科技创新 > 刘忠范院士:“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熬”出来的

刘忠范院士:“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熬”出来的

作者:北京日报发布日期:2021-03-12浏览次数: 来源:北京日报

‘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熬出来的,不是简单用钱砸出来的,更不是突击出来的。”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刘忠范建议,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解决创新资源碎片化、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割裂等问题,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刘忠范院士:“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熬”出来的 

▲ 刘忠范

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刘忠范认为,创新资源碎片化的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传统的思维惯性让人们喜欢关注‘增量’”。刘忠范说,比如热衷建设新的创新机构、基础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机构、产业园、示范区等,令人眼花缭乱。如果把每个实体创新平台比作一个“桩子”,桩子林立,就会形成过度分散的碎片化创新资源。而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人才”,需要依附于一个或多个“桩子”,目的是抢资源和切蛋糕。

“这种‘一女多嫁’的结果是要付出代价的。”刘忠范认为,频繁的竞争性申请、评比检查和文山会海耗费了大量宝贵的精力,科研人员很难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做事

从事石墨烯研究十余年,刘忠范认为,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而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的割裂现实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必须直面的基本问题。

他举例说,当前国企和央企具有创新潜力,但创新意愿不足。而私企和民企通常有创新意愿,但缺少创新能力和潜力。如何从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解决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诸多深层次问题,是改革的深水区,也是必经之路。

刘忠范建议,成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咨询委员会”,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解决花样繁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一拥而上”的混乱现状。同时,明确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角色定位,分层布局,分类管理,避免过度的功能重叠。

此外,制定国企、央企的研发投入红线,确保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大对私企、民企研发投入的政策倾斜。强化市场牵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补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缺口和短板,鼓励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解决现存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上一篇:苗东升与自然辩证法
下一篇:潮起潮落两千年:海洋学史与“黄河学”的拓荒者——访宋正海(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