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戚发轫,辽宁省复县人。中国著名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同时担任过多个型号卫星和飞船的总设计师,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他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人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再到“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火星探测之旅,直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用自力更生的不懈努力,逐步掌握了进入太空的能力,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航天大国。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对航天事业如此孜孜以求?浩瀚的太空,究竟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中国距离航天强国还有多远?
如何利用太空资源?
航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投入,仅载人航天工程一项,从1992年立项到“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国家就拨付了390亿元资金。或许有人会问,这样的巨额投入,是否值得?其实,除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外,航天技术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通信、导航,航天带来的生活改变,已经无处不在;资源普查、气象数据、保障应急救援等,更是与航天技术密不可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000余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多个领域,1100余种新材料的研发得益于航天科技,航天技术直接带动了材料、电子、机械、化工等多方面技术的发展。那么,航天科技究竟是怎么“落地”的?它又将为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哪些深远的变革?
首先,中国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宇航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其次,我们具备了利用太空的能力。运载火箭把航天器送到轨道上就完成任务了,不进入轨道。如何利用天上的资源,要靠航天器。航天器范围很大,具体的分类及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各种应用卫星服务社会与经济。中国当年没有通信卫星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不能覆盖全国,要靠微波中继,每隔50公里有一个中继站。从一个站发到另一个站,收到了以后再强化继续发50公里,就这样为全国输送信号,非常困难,质量也很不好,所以通信卫星太重要了。1975年,中国下决心要搞通信卫星。经过9年会战,1984年4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了“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4月16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这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可以进行全天候通信,中国开始了使用自己的通信卫星的历史。1997年5月12日,“东方红三号”卫星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第一代采用三轴稳定技术的地球同步卫星。之后,“东方红”系列逐渐发展成了大型卫星平台。目前不仅中国在用,白俄罗斯、老挝、巴基斯坦都用中国的通信卫星,变成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我们还有了中继卫星,2011年7月11日和2012年7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2星和“天链一号”03星,实现了“天链一号”三星全球组网,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开创了我国天基测控和数据传输的新纪元。我国载人航天测控通信覆盖率从不足20%,提高至98%以上。地球的空间是开放的,天上的卫星,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每天都在获取信息。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都是不可少的。尤其是我们气象卫星台风预报很准,从这一点来看,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载人航天将实验室搬到太空。1986年863计划的出台,当中就有一项中国载人航天下一步怎么办。经过论证,得出三条结论:第一,得赶快办,否则来不及了;第二,中国人要上天,只能用飞船,不能用航天飞机;第三,要搞飞船得做充分的准备。人上天再回来不是目的,要建立一个空间站,让科学家在这个平台上,作一些研究,为老百姓服务。根据这三个结论,确立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就是能把人送上天,在天上运行一段再回到地面上来。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人能出舱;交会对接;补加;再生式生命保障。空间实验室阶段这四个关键问题,到目前为止全部解决了。第三步是建立中国的空间站,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将完成“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等6项重大任务,全面建成空间站。
深空探测帮我们了解宇宙。深空探测我们从月球起步。月球起步也是分三步:第一步是绕,“嫦娥一号”绕月成功,最后撞击到月球表面预定地点,第一步圆满完成了。第二步是落,“神舟三号”把“玉兔”这个月球车带到月球上去了,科学家拿到了在月球上直接测试的一些数据。我们更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把“嫦娥四号”送到了月球的背面,这个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第三步是取,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安全着陆,带回了近2公斤的月球样品,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月球样品主要为月壤,即覆盖在月球表面的“土壤”。“嫦娥五号”月球取土的意义非凡,通过对月球土壤的研究,专家可以了解到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还能寻求新能源。在深空探测方面,我们对地球的卫星——月球搞清楚了,现在要到行星上去了。应该说在以上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距离航天强国有多远?
我国航天领域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人奇迹。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一次次历史性飞跃,不断刷新着航天的新高度。我国提出:力争到2030年,推动我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航天技术指标从30%提高到60%,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到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当前我国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在航天基础理论研究、先进材料与先进工艺、试验设施与试验方法、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一些高性能材料、元器件,还不能自主制造,只能依赖进口,这些成为奔向航天强国的障碍。
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要成为一个航天强国,差距在什么地方?成为航天强国,要在三大领域同步均匀地发展:第一个领域是航天技术。造卫星、造火箭、发射卫星、发射飞船,在这个领域我们应该说成绩很大,比一些强国差距不是很大了。第二个领域是空间科学,我们要探索浩瀚的宇宙,把整个太阳系里头这些行星、小行星、卫星搞清楚。我们刚刚到了火星,和国外比我们还有差距。第三个领域是航天应用。发展航天事业的社会效益是毋庸置疑的,对科学研究的带动作用也是很大的,国防安全更是少不了航天领域的贡献,但是要带来经济效益,还是要形成产业。航天产业真正挣钱的是地面应用。商业航天、太空经济对中国来讲应该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要想很好地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完全靠国家、靠国有企业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需要民营企业参加,要进入市场里,变成一个大的产业,这样才能够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航天人都应该有一个强国梦,为中国早日成为科技强国贡献航天力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dsrw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