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是让太多人牵挂。伴随着各省各批次录取分数线和考生成绩的陆续公布,家长和考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与焦灼。
忙碌也少不了我们这些从大学走过的人,莫名的来自家乡的电话响起,亦或微信消息振动提醒。
走过青葱的高考岁月,走过炫彩的大学本科,似乎有太多的话要说,对于专业,对于地域,对于择校,难掩内心的躁动,总是愿意和他们多分享一些,成功的经历也好,失败的经历也罢,对于电话那头或者微信那边的等待的那些,那些刚从高考战场厮杀回来还带着些微迷茫与疲惫的考生或父母都是些许的参考吧。
结合近期咨询的一些亲属考生的案例,并融合和周边硕博同学的一些讨论结果,形成此小文,送给那些还在为选择志愿而焦灼和忙碌的家长或者未来的小学弟和小学妹们。
自我评估和定位
填报志愿前,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准备的评估和定位,定位其实很多取决于自己所考的分数,与各个录取批次投档线之间的线差,还有在本省的名次。接下来需要做一些统计学和信息搜集的工作,确定一下往年985,211在本省投放的总名额,一本总招录的名额,因为这些也将结合名次成为你选择合适学校与专业的重要参考。
就是要评估一下自己倾向于的专业,地域,几个目标的学校,这里特别提醒要根据官方的报考指南,网上的一些信息鱼龙混杂,在自己没有很强的甄别能力时还是建议慎重。
关于招生名额或者每个专业的招生计划,电话咨询目标学校的招办负责人(一定是官方网站上的)也是非常高效的手段。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直接前去目标学校访问,对于校园氛围、硬件设施等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评估的时候,本着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选择学校时考虑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好学校好专业,好学校一般专业或者一般学校好专业,一般学校一般专业等。
这里做一个小插曲,每年高考结束以后,都会有不少的人提及地域高考不公平,诚然我也认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地方,但我想对于这个问题不是每年大家抱怨,会收到立竿见影的回馈的,改革总是缓慢和残酷的,当下对于家长和考生还是更加专注的集中于目前自己手里能打的牌,不让一些自己主观因素导致选择上的吃亏或者后悔。
关于地域
和周边朋友的聊天中,我们近似一致的认为学校所在的地域对大学四年的普遍的影响。而我们这些本科有在贵阳,南京,哈尔滨,长春,徐州,宁波,武汉,兰州等等城市。
其实一个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收到城市的发展的影响,而带上了一些城市特有的气质。于我而言,本科在哈尔滨度过,在这个城市里的四年生活让我潜移默化的学习到了东北人的豪爽、大度、粗犷,从不经意的东北大茬子味口音就可以辨识。
但是哈尔滨相对来说发展相对缓慢,相对比较闭塞,可能没有像沿海的一些高校在国际化视野方面那么凸显,我们有些时候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或者缺乏相应的平台而错过一些蛮好的机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哈尔滨那时候在就业季,似乎很少的学生选择去企业提前实习,而往往更多的时候是做做家教、做做科研等,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这个区域学生进入500强企业的竞争力,毕竟有不少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在基础条件满足时,还是比较倾向于聘用实习经历或者实践经历比较丰富的同学。当然这里我们不是说相对偏僻的地域不是不好,反而是这种周边环境促进学生在科研上时间的投入更大。
我们几个人的感觉是大学的四年,是一个第一次那么多不一样学习背景,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学生汇集在一起,学生与学生之间会相互影响,学生也会受到学校气质的影响,受到地域环境的熏陶,更加开放的城市文化和学校氛围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眼界和格局的培养。
其实,细细想来,经历了大学四年,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我们在专业知识上和科研上有多大的造诣,而更多的是一种开阔视野的练就,良好思维方式或生活习惯的养成,而这些往往是我们需要通过毕生的经历去不断的积累和完善的。这个也是基于我从哈尔滨到上海求学以后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觉得上海的学生在国际化视野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我想如果早些时候过来自己也许会改变一些固有的想法,可能会是另外一个人生轨迹。
当然,在选择较好的地域时,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地域因素给目标学校带来的潜在加分和报考难度。
关于专业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专业的选择无外乎个人兴趣,薪资待遇,发展前景,性别区分,家国情怀等。如果你有比较明确个人兴趣,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没有问题,我想基于兴趣的学习会让我们走得更远,就如北宋大儒张载先生所言“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兴趣将会造就在某一个领域中的终生学习,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在学业上孜孜不倦的深耕,终能成就在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
薪资待遇方面的考量确实应当注意,谁也不希望自己四年毕业后很难找到一份工作或者找到一份工作工资待遇不高,但是这点也是一个报考分数,报考专业,目标地域,目标学校,个人职业规划之间的一个平衡。
其实薪资的问题每个行业都有自己潜在的规则,比如IT行业因为码农的工作强度和行业投资相对于实业来说较小,所以薪资在期初就比较高,而更多的专业在期初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工科来说,工资往往随着你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的提高而逐步调整,且是真正在后续阶段稳定下来,行业翘楚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可怕。
关于发展前景,很多父母还是比较倾向于个人的发展前景,这个是自然的,当然也有会根据目前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做出一定的思考,比如环保行业,比如国家的蓝海战略等。
这里也或多或少提及一些家国情怀,毕竟有些冷门的专业需要年轻人去奋斗,有些有关国防大计的专业也需要年轻人投身。
默默的想到了自己选择的环境工程专业,期初进入这个领域基于自己的兴趣,但是当就业时看到自己专业薪资和热门IT行业之间的差距时,不免曾经有一些小失望,但似乎这个可能这就是自己的选择,无关乎其他,也就坚持着在这个领域摸打滚爬到博士,与很多前辈交流过程中,在谈及到我们专业发展时,他们更多的时候给的词眼是情怀和责任。
他们说你们不可能看到那些曾经清澈的小河变得污浊不堪而无动于衷,你们不可能吸入那些辣嗓子的高霾空气时不会有所思考,如果每个环保人都去琢磨怎么在这些项目中挣更多的利润(仅指没有质量报账的一锤子买卖),拿更多的回扣,这些事情做不成,即使做成了也不能成为精品工程。
的确,在一些关乎民生的专业和事业上,还是要多一些情怀,多一点责任,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期待。
关于性别的问题,当女性亲属问道自己选择什么专业时,我们普遍给出的建议是不特别建议选择纯工科,而是建议倾向于选择一些财经类的高校或者相关的专业,这和纯工科就业时从事的行当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在一些机械、电气、建筑施工等领域,女生的性别劣势比较凸显。
最后,很多高校开始实行大类培养(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可以有倾向性的咨询一下),意味你在学校大二上学期还会有一个选择的机会,到那时你可以在更好的了解大学培养体系时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如果错过这个机会,我想只要你俱备转身的勇气,在结束大学四年的学习后,你仍然可以通过读研的方式选择自己再求学之路或者借助大学课余的时间坚持自己的爱好,在择业时进入到自己喜欢的领域。
关于择校
学校的选择在大多数考生和家长的认知里变得越来越重要,毕竟一代代的人有太多名校的情结。何况目前在很多择业时候,很多的企业仍然拿着985,211作为一个重要的筛选,比如高校教师的引进很多时候要求你的第一学历至少是211,所以很多时候一考定终生也不是那么没有道理。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要基于自己的评估和本省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选择。如果分数还是有比较大的竞争力时,985,211高校当是首选,这样不会因为未来在进行择业时被固有的出身受限。在没有较好的竞争力,注意选择在某一领域内学科声誉比较好的高校,毕竟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因为诸多因素,一些高校没有赶上985或者211的快车道,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国家标签的缺失而丧失在某一领域中的光环。
即使我们可能因为比较尴尬的分数,没有太多的选择时,我觉得也不要气馁,还是要打好自己手中的牌,此时选择这个学校中的王牌专业,或者选择学风较好,硬件设施良好的学校就是非常不错的。
这里也可以提供一个小的建议,在此种情况下建议选择高教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比如上海,武汉,西安,南京等,在众多学生集中的大学城,你更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潜在的动力,当然也方便于你旁听一些“隔壁”知名学校教授的一些公开课。
择校的过程必须要谨慎,因为在很多的省份填报第一志愿尤为重要,需要你充分了解报考学校的情况,学校专业的情况,否则将可能因为选择不对,而惨遭滑铁卢。学校的选择,本着打好自己手中现有的牌出发,耐心地研究招考政策和历年的分数线,选择一个不辜负自己分数的学校。
志愿的填报,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说法,而一千个人都没有你了解你自己。
借用一句名言,“人生,就处在选择、选择、再选择过程中,也许我们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满意,因为时间证明它是对的,也许我们为自己的选择很懊恼,因为结果不我们所期望的,但是无论我们选择的结果如何,我们都要去面对与接受它。”
高考的热度将会点亮最燃六月和七月,如果说得知高考成绩,是发牌阶段,那么后续填报志愿则是我们如何打好手中的牌。
当然,这是我们一小群人的想法和讨论的结果,并不能代表整个群体的观点看法,但愿我们发自内心的一些想法能够帮助到能帮助的人,再次祝愿2017年高考的勇士们金榜题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dsrw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