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物理曾考过5分
却在决心救国后发奋努力
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
当过清华副校长还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
周恩来总理将他与钱学森、钱三强
赞誉为“三钱”
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他就是
中国力学巨匠钱伟长
今天是钱伟长诞辰110周年
追忆、重读这位科学巨子的
人生和言论观点
仍会让今人感佩良多、获益匪浅
“最硬核”参考文献
这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
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引发网友热议
这篇被网友称为
“最霸气”“最硬核”的参考文献
来自于一代力学宗师钱伟长院士的论文
《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
钱伟长院士的这篇参考文献
不仅“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让后辈学人惊讶
其实通篇都有着“宗师风范”
钱伟长写道: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文中有关小挠度的理论
在一般的材料力学书中都能见到
有关非线性大挠度梁的
基本微分方程式及其近似解法
亦是首次在本文中提出
本人未见过宁波甬江大桥的设计
但曾到现场参观过
只是未曾听见有关技术人员具体解说过
有些江宽、高差和两端接不上的数据
只是目测估计的
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谅解”
钱伟长院士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让我们一同回顾他的传奇一生
从物理5分到博士毕业
1912年
钱伟长出生于
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
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
18岁那年
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
考进了清华大学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
钱伟长做出一个决定:
弃文从理
科学救国
他说: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
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
要学造飞机大炮”
钱伟长属于严重的“偏科生”
在之前的录取考试中
物理只考了5分
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
英文因没学过得了0分
高中毕业后,我的兴趣全在文史国学方面,一心想报考名教授众多的清华大学文学院。可是,开学后的第三天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热血奔涌,我下定决心“弃文学理”,改学物理。我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造出中国人自己先进的武器,赶走凶残的侵略者。——钱伟长为《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丛书写的序言,《上海大学报》,2005年11月28日
决心科学救国后
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
全部时间和精力
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
后来回忆起那段求学的岁月
钱伟长深情地说:
“那时候跟我一样拼命的有华罗庚
我是很用功的
每天早晨5点到科学馆去背书
可是华罗庚已经背完了”
四年后
钱伟长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
1940年8月初
钱伟长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
这也是多伦多大学
首次接受中国研究生
拿到博士学位后
1942年
钱伟长成为美国数学学会正式会员
他离开多伦多
转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
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
1944年夏
钱伟长因在航空研究上的成就
而成为美国航空科学学会会员
同年秋
他在美国航空工程学会上宣读
论文《超音速对称锥流的摄动理论》
这是国际上第一篇这方面的论文
“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
身在异国他乡
但钱伟长牢记周培源先生的教诲:
“儿不嫌母丑,子不弃家贫”
他时刻准备用所学报效祖国
在美事业如日中天时
祖国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
1946年
他谢绝冯·卡门的挽留
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
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
冲破阻力只身回国
8月初
钱伟长回到阔别已久的清华园
在母校成为了一名教授投入重建清华大学的工作中
然而由于薪水很低
往返3个学校的教学
还是让他的五口之家入不敷出
只能借贷度日
他曾回忆说:
“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
虽然回国后
第一个月的工资
只够买一个暖水瓶
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
1947年
美方托人给他送来护照
并承诺他全家赴美给予优厚待遇
当钱伟长到美国大使馆填写表格时
一个问题深深刺伤了他:
“若中美交战
你是否忠于美国,为美国效力?”
钱伟长毫不犹豫选择了
“NO!”
后来钱伟长回忆道:
“我当然忠于中国了
我是中国人”
“我没有专业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为生活
更为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
新中国成立前
钱伟长几乎“承包”了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
三校的基础课
应用力学、材料力学
物理系的理论力学和弹性力学等课程
还担任《清华工程学报》主编
1951年
钱伟长在中国科学院教学研究所
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
后来又与钱学森合作
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和自动化研究所
1952年
钱伟长被任命为
纯工科的清华大学教务长
1956年他又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仍兼教务长和力学教授
同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
1953年
钱伟长还参与起草了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自书履历表手稿
1954年至1956年
他花大量精力参与由周恩来亲自领导的
制定我国自然科学12年规划的工作
常通宵达旦
正是在规划研讨会上
周恩来赞誉
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为“三钱”
钱伟长参与制定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时
他提出的专业计划包括原子能、导弹航天
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
唯独没有自己的专业:
力学和应用数学
面对“钱伟长怎么不要自己专业”的质疑
他说:
“我没有专业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钱伟长生前说过:
“即使在我生命中最艰难的时期
也没有倒下,依然乐观向上”
1958年至1966年
钱伟长编写了约600万字教材
审稿约300余件
艰难条件下
依然通过各种渠道
将科学成果贡献给国家
成为爱国的“无名英雄”
“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
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
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
他从来没有动摇过
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
正如钱穆先生所言
这种精神和力量不是别的
它就是我们民族的
历史精神和文化精神
与各国科学家交流
钱伟长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先后当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
加拿大多伦多赖尔逊学院院士
进入美国名人录、英国剑桥名人录等……
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通才跨界者
钱伟长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从文科到理科
从力学到应用数学
从物理到教育再到社会活动
他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
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
在多个领域
均取得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卓越贡献
是一位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通才跨界者
耄耋之年仍勤于阅读、书写
其秘诀在于
对国家兴亡、社会进步
有着深沉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正如他经常说的:
“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
58岁学电池知识
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
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
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
百米跨栏13秒4,还曾入选国足
他与体育也有着不解之缘
他曾是清华大学的跨栏健将
还曾经入选国足
在东亚运动会上大放异彩
1931年,18岁的钱伟长
考入了清华大学中文系
当时,瘦小的钱伟长身高才1米49
他每天清晨长跑
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
一次偶然的机会
钱伟长被清华体育的
奠基人马约翰先生注意到
并将他推荐到清华大学越野长跑队
1933年,钱伟长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
田径比赛中以13秒4的成绩
获得了100米栏的第三名
以1米49的身高
面对1米06的跨栏
取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季军
钱伟长的秘诀是
把传统的三步跨栏改为四步跨栏
另外他在跨栏训练时放一片瓦块
每次跨栏时
必须用脚把瓦片扫掉,而不碰栏
钱伟长身体灵活速度快,脚法很好
他还是清华大学足球队的主力前锋
1937年,钱伟长入选中国队
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远东运动会
“那场比赛,我踢进了一个球
还穿了对方守门员一个裤裆”
钱伟长回忆
“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钱伟长自身得益于家学传承
受益于文理融通
是“宽口径、厚基础
强能力、广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典范
他非常重视通识教育
倡导人文教育、和谐教育、体育和美育
耄耋之年仍亲自为上海大学学子授予校长奖学金,以资鼓励
“我们培养的学生
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
是一个爱国者
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
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
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
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1977年以后
他赴祖国各地作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
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
1983年,古稀之年的钱伟长
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又回到他最热爱的教育事业
他倡议的“拆掉四堵墙”
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
一是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
以密切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
进一步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方针
二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
主张高校既要办成教学中心
又要办成科研中心
反对在大学里人为地
把教学与科研分开
三是拆除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
强调学科交叉,夯实基础,淡化专业
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
立足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是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
认为“教”虽有指导作用
但毕竟是外来因素
“学”才是内在因素
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
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
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
在工作中能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
面对新条件能自己解决问题
晚年和孩子们在一起,畅所欲言聊学习
“我们中国青年应当有
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应当用高尚的思想
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他将上海大学的校训设定为
“自强不息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
钱伟长最关心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他为建立上海大学倾尽心血
2010年7月30日
钱伟长在上海与世长辞
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
一生献于科学
一生为祖国
致敬!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dsrw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