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科技创新

  您的位置:主页 > 科学精神 > 如何避免学术研究的内卷化?

如何避免学术研究的内卷化?

作者:秦四清发布日期:2020-11-18浏览次数: 来源:科学网

如何避免学术研究的内卷化?

 

01 何为学术“内卷化”

近期,内卷化(Involution)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内卷化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康德、戈登维泽提出,到格尔茨成型。“内卷化”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停滞不前,仅通过不断精细化、复杂化维持一种自我锁定、自我稳定的状态,而无法转化、发展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在学术研究中,可将低水平重复、拾漏补遗、简单问题复杂化等视为内卷化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是向内收敛的,而不是向外发散的。虽然科研人员从事这些工作容易发表论文,但这些工作几乎不会拓展我们认识世界的知识库,更不会从根本上提升我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水平,基本上是在原地转圈圈。

学术研究的内卷化现象,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曾有典型表现。大约在1895年前后,以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经典电动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学,结合成一座具有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殿堂”。当时人们所知道的一切物理现象,几乎都可以从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得到完满的解释。于是乎,不少物理学家以为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都已经被发现,物理学理论已接近最终完成,今后的工作只能是在一些细节上作点补充或修改,或者是将已知的物理常数测得更加精确一些罢了。然而,后来物理学的发展颠覆了以上认识。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术研究的内卷化只能作茧自缚,而新陈代谢才是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那么,该如何避免学术研究的内卷化呢?

 

02 从琐事中脱身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不少科研人员常陷入“内卷化”忙碌中。TA们整天事务缠身、忙个不停,年终盘点却两手空空、乏善可陈。

确实,我国诸多科研人员不仅忙,而且时常加班也成为常态。可是,TA们都忙些什么呢?忙着写论文、写本子、争项目、拿奖项,这耗费了大量时间;其次,填表、报账、开会、评审、扯淡、应酬等,也消耗了部分时间。如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忙呢?我的建议是:(1)合理安排科研生活时间;(2)不要为论文而论文;(3)经费够用即可,不要到处争取项目;(4)无关紧要的会尽量不去;(5)填表、报账等琐事可交由实验室的秘书办理。目前,国家层面已制定了各种有效措施为科研人员“减负”,让大家聚焦于科研本身,此乃“对症下药”也。

忙,是干事的表现、成事的基础。忙本无过,为什么有的人“忙并快乐着”、“忙并收获着”,而有的人却“忙并肤浅着”、“忙并焦虑着”呢?差别就在于忙的目标不同、忙的方式不同。为此,要坚决避免“内卷化”忙碌,做到忙所当忙、忙有所值、忙有所获。

如何避免学术研究的内卷化? 

 

03 将大块时间用于深度钻研

学术研究是异常艰辛的智力劳动,只有全身心投入、长时间潜心探索,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即使再有天赋的科研人员要想取得载入史册的成就,都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成本。若科研人员把大块时间用于深度钻研科技难题上,当灵感光顾茅塞顿开时则可能做出原创成果;反之,若把大块时间用于内卷化的鸡毛蒜皮工作上,虽可多快好省地挣得名利,然只能出些“鸡肋”成果。

 

04 善于瞄准且从事第一流的工作

何谓第一流的工作呢?诺奖得主本庶佑先生给出了解答:“做别人从没有做过的工作,或力争将现有的定论推翻。”第一流的工作又可称为外卷化(Evolution)工作,即在“无人区”开疆拓土,在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攻坚克难。有志科研人员只有瞄准且从事这样的工作,才可能做出一流成果。

 

结语

人这一生,十分短暂。作为有志向、有抱负的科研人员,与其碌碌无为一生,不如奋起争先做出一流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念想。

如何避免学术研究的内卷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上一篇:数学陷入“宗教式”逻辑欺骗,还是真理吗?
下一篇:蒲慕明院士:科学界普遍的现象——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