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科技创新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国学 >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的杰出贡献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的杰出贡献

作者:陈美东发布日期:2020-01-04浏览次数: 来源:《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

 

一行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他从小刻苦好学,青年时代就对天文历法有深入研究。他20岁的时候,因为不愿和武则天临朝时期的佞臣武三思(?-707)交往,出家为僧,隐居在河南嵩山等地。出家后,他仍然勤奋攻读,为了精研数学,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四出求师,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即位后,下诏求贤。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召一行到长安。

1.jpg 

一行画像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一行接受了编制新历法的任务。他首先着手制造新的观测仪器,在他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由梁令费制成了新的浑仪。一行用新制浑仪进行认真的天文观测,为制新历准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还着力研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在传统历法的基础上,有改革,有创新,在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完成了新历草稿,这就是著名的大衍历。

除大衍历术外,一行还撰写了有名的《大衍历议》。它是由12篇专题天文学论文组成的,每篇详略各异,涉及前代历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对日月、五星运动研究的历史评述和由研究所得到的新结论。第七篇《日度议》,是对岁差问题的详尽论述,他引述了大量历史资料,批驳了李淳风等在岁差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使岁差成为定论。

在编制新历的过程中,一行还领导进行大规模的大地测量工作。测量地点一共选择12处,分布范围远到唐代疆域的南北两端。测量的内容包括每一测量点的天北极出地高度(其实就是这一点的地理纬度),两至、两分日太阳在正南方时候八尺表的影长,以及两至昼夜漏刻长度等。北极出地高度是用一行发明的“覆矩”测定的,这种仪器结构简单,轻巧灵便。在这次测量中,以南宫说等在河南白马、浚仪、扶沟、上蔡四处的测量最重要,除上面所说的测量内容外,还直接测量了四地之间的距离。四地显然是经过精心考虑选定的,它们的地理经度比较接近,大致在南北一条线上,而且地势比较平坦,丈量距离比较方便。一行从实测数据推算得南北两地距离351里80步、北极高度差一度的重要结论。把它化成现代的度量单位,就是南北相距131.11公里,地理纬度相差一度。这实际上得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长131.11公里的结果。和现在的测定值子午线一度长111.2公里相比较,虽然有比较大的误差,但是这毕竟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进行的第一次子午线长度实测的成果。

一行领导的这次测量最终否定了汉代以前关于“南北地隔千里,影长差一寸”的传统说法,证实了刘焯、李淳风等关于日影长度差和南北距离差的比率是不固定的观点,为浑天说的理论提供了佐证。

从实测和对前人谬说的批判中,一行初步认识到:在有限空间范围里得到的自然规律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限的空间推演。这一点在科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行是一位继往开来的著名天文学家。由于他在天文历法和仪器制造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上一篇:宋元数学四大家
下一篇:张柏春:我国科技史学家的学术使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