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
蔡伦(公元62年—121年),字敬仲,湖南耒阳人。他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有着巨大贡献,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 。
在人们的心目中,蔡伦的名字是与造纸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个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名字。
自从蔡伦发明纸后,纸便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官府的文书使用了纸张,便于传阅和向民众告示,使官府行使职能的方式大大简化了;审理案件使用了纸张,使得记录全面、准确,便于保存;纸张的运用还促成官府对文件收发,账目收支等方面管理手段的改变。这一切使得官府的办事效率提高,管理手段加强,职能被强化。在民间,纸深入到经济生活中,租佃、买卖、雇佣、借贷等活动,广泛运用了纸张。
纸张对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价的。总之,如果没有纸张作为书写材料,汉朝后中华民族在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是无法想象的,印刷术的发明也不能产生,而中华文明的发展规模恐怕也要大打折扣。纸张作为书写材料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进程。
不仅如此,若干年后,纸与我们民族发明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一起走出国门,传到中世纪的欧洲,在那里石破天惊,敲响了欧洲封建社会的丧钟,使欧洲继罗马时代之后,站在又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上。纸对整个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名: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公元500年,祖冲之带着对祖国的一腔热情和一腔忧虑,在自己的武官位置上辞别人世,终年72岁。
一代伟人就这样流星般地逝去了,然而,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却又欣喜地发现,新的科学之星又升起来了。
第三名:
张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之,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因晚年曾当过三年河间相,前人又称他为河间相。张衡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文化巨人,他为天文学、地震学、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大科学家。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写了不少诗和赋,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更令人钦佩的是,他还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纪念他,1956年政府拨款重修了张衡墓和平子读书台,在张衡墓前树立了一块石碑,上面有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万视千龄,令人景仰。
张衡,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在河南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南阳县城北五十里)。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2](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第四名:
华佗(公元141—208年) ,别名癑,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医学家。
华佗从小才智过人。他七岁时拜一位姓蔡的医生为师,因蔡医生医术高明,拜他为师的人很多。蔡医生想找个智力强的孩子为徒,于是对前来拜师的孩子进行测验,他让华佗既不用梯子,也不用爬上去,采下桑树最高枝条上的叶子,华佗用一根绳子,在绳子上系着一块小石头,往那最高的枝条上一抛,套在那个枝条上,他一拽绳子,那根枝就被压了下来,一伸手就把桑叶采下来。这时院子里的两只山羊在打架,人们又拉又推也拉不开,蔡医生让华佗去劝架,华佗捡了一把绿油油的草,扔给两只正好打累了的羊,山羊又饿又渴,顾不得打架,各自跑去吃草了。蔡医生很喜欢聪明伶俐的华佗,就收他为徒弟。此后华佗一方面跟着师傅临床实践,吸取经验,另一方面认真研究《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医著,研究医理,终于成为“神医”。
华佗是我国医学史上的外科“鼻祖”。他谙熟外科技术,有丰富的人体解剖知识,对人体的骨骼、血脉、内脏器官的大小、位置、容量及其生理功能等均有深切的了解。
近年来,我国外科医师和麻醉师们共同从事对全身麻醉的研究。他们从中医古籍里发掘出曼陀罗花等中药的麻醉效用,据此成功研究出中药麻醉全剂,使湮没已久的中药麻醉剂重放异彩。
华佗被害已经过了一千七百多年,但人民永远怀念和称颂他。现在的安徽亳县即华佗原来住的地方有华庄和华祖庙,在江苏省徐州市也有华祖庙和石砌华佗墓。还有墓碑,有石供桌和石兽等,现在坟冢和华祖庙等建筑尚存。在江苏省沛县也有华祖庙,庙门的两旁有幅长联。长联写道:“医能刳腹,实别开歧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待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第五名: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代初期,魏徵等奉命编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历史,恐怕有遗漏,曾多次拜访孙思邈。他口授介绍,有如亲眼目睹。东台侍郎孙处约带领他的五个儿子亻廷、儆、俊、佑、亻全去拜见思邈,思邈说:“俊将最先显贵;佑要到晚年发迹;亻全的名气最大,但他会因掌握兵权而祸及自身。”此后果然像他所预言的一样。太子詹事卢齐卿小时候向他请教人伦的事,思邈说:“你五十年后将做官,我的孙子将为你的下属。你要自己保重。”后来齐卿成为徐州刺史,思邈的孙子孙溥果然是徐州萧县县丞。思邈对齐卿说这些的时候,孙溥还没有出生,却预先知道他的事。凡是他的种种特殊的事迹,多数与此相同。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思邈逝世。他留下遗言令薄葬,墓中不要放随葬的器物,祭祀不用牛、羊、猪等。思邈死后一个多月,仍容貌颜色不变,举尸入棺,就像没有分量一般,当时人们都感到很奇怪。他生前曾自注《老子》、《庄子》,编撰《千金方》三十卷流行于世。另撰有《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第六名: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1280年春,一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宣告完成,它整整花了郭守敬 4年多的时间。1281年,元世祖便命全国一律实行《授时历》。《授时历》以 365.2425天为一回归年的天数,这和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经历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比现行公历早了整整300年,它废除了传统的“上元积年”的计算方法,采取实事求是的简易办法,以1280年冬至为推算各项天文数据的起点,这在我国历法上是一大进步。由于它所取朔望月、交点月和长度都很准确,加上它又掌握了较准确的日月运动轨道,采用了缜密的方法,因此它对日、月食的预测十分准确。《授时历》颁布以后,深受人们的欢迎,它还漂洋过海,受到朝鲜、日本等国的欢迎。
《授时历》制定以后,他又开始著书说,他先后编撰了《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三卷,《上中下三历注式》12卷。1286年,他升任太守令,把这些著作献给了元世祖。元世祖未过目就令收藏在翰林国史院。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仍勤奋耕耘,陆续写成了《时候笺注》三卷,《仪象法式》二卷,《二至晷影考》20卷,《五星细行考》50卷,《古今交食考》一卷,《新测二十八宿杂座诸星入宿去极》一卷,《新测无名诺星》一卷,《月离考》一卷。但他的这些著作都不幸佚失。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第七名:
李时珍(公元1518年—1593年) ,字东璧,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人。明代杰出的医学家、 卓越的药物学家,被人们称为 “医中之圣” 。他的著作《本草纲目》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东方医学的巨典”。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李时珍的家庭是一个医学世家。祖父虽然是一位地位很低,走乡串户的“铃医”,但为人诚实厚道,人缘极好。父亲李言闻也以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而名闻乡里,名望颇高。李言闻早年也想走科举致仕的道路,但一生仕途失意,直到晚年才被选为贡生。后来又被推荐为明朝太医院的吏目,做过皇家的宫廷医生,著有《四诊发明》、《医学人脉法》、《痘疹证治》、《人参传》、《蕲艾传》等医书,但大多失传。
《本草纲目》中除医药及博物学知识以外,还蕴藏着大量的人文科学内容,诸如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等等,故它的文献史料价值也是不可以忽视的。当然,《本草纲目》同任何其它著作一样,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错误或不科学的东西,但与它的伟大成就比较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将做为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值得我中华民族为之自豪!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名:
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徐光启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在简陋的住屋里,仅有一只陈旧的木箱。
打开一看,里面是几件旧衣服和一两白银。此外只有大量的著作手稿和书籍了。翻开床上的褥子,已经破旧不堪。这就是一代杰出的科学家,当朝一品大员徐光启的物质生活和全部家私!
1634年(崇祯七年)初,徐骥扶柩南归,暂厝于上海县城南门外双园别墅。1641年,营葬于上海县城西门外十余里的土山湾西北,即现在徐家汇的徐光启墓地。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重加修葺, 195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又进行整修,1978年辟为南丹公园,1983 年改名光启公园。墓地石坊上雕刻着一副对联:
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
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
这副对联对徐光启一生事业做了恰如其分的概括。
“盖棺之日,囊无余资”,他没有给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却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而巨大的文化财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dsrw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