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科技创新

  您的位置:主页 > 自然国学 > 张衡及其成就

张衡及其成就

作者:杜石然, 范楚玉,发布日期:2019-08-01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张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阳人。他的《浑天仪图注》便是浑天说的代表作。他指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他还指出天体每天绕地旋转一周,总是半见于地平之上,半隐于地平之下,等等。这里张衡明确地指出大地是个圆球,形象地说明了天与地的关系,但“天表里有水”等说法,却是一个重大的缺欠。张衡在他的另一名著《灵宪》中指出,浑圆的天体并不是宇宙的边界,“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从而表达了宇宙无限的观念。张衡的这些论述表明了浑天说的基本观点。浑天说是一种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理论,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能比较近似地说明天体的运行,于是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衡及其成就 

张衡

张衡不但倡导浑天说,而且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手制造了用于演示浑天思想的仪器——水运浑象,这对浑天说能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起了重要的作用。张衡所制浑象是以一个直径约5尺的空心铜球表示天球,上画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互成24度交角的黄、赤道等。紧附在球外的有地平圈和子午圈,天球半露于地平圈之上,半隐于地平圈之下,天轴则支架在子午圈上,天球可绕天轴转动。水运浑象形象地表达了浑天思想,并解释了若干天文现象。张衡利用当时已得到发展的机械方面的技术,巧妙地把计量时间用的漏壶与浑象联系起来,即以漏水为原动力,并利用漏壶的等时性,通过齿轮系的传动,使浑象每日均匀地绕轴旋转一周,这样浑象也就自动地、近似正确地把天象演示出来。张衡的这项创造是唐宋时代得到进一步改进的水运浑象的先声,在天文仪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张衡担任太史令(掌管天文的官员)先后达十四年之久,所以他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在《灵宪》中,他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关于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思想。除了沿用道家有生于无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外,张衡采用当时得到发展的元气学说,比较完整系统地描述了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发展的过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衡还提出了五星视运动的重要理论。他用“近天则迟,远天则速”的理论,解释五星运行或快或慢的现象。这表明张衡或许已经认识到五大行星同地球的距离有近有远,而且就同一行星而言,其运行的轨道也时而接近地球,时而远离地球。这又是五星运动快慢与距离之间定性关系的早期描述。张衡对月食的成因也有初步的认识,认为月食是由于地球的影子——“暗虚遮掩了月亮而引起的。此外,他测得日、月的视直径为365.25/730度(约等于0.5度),同今测值相近。这些都说明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造诣很深。

在张衡生活的那个年代,较大的地震屡屡发生,于是地震成了他十分关切的研究课题。基于对地震及其方向性的认识,特别是从当时建筑中有一种所谓都柱(即宫室中间设柱)的启示,张衡于132年首创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地动仪以精铜制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里面有精巧的结构,主要是中间的“都柱”(相当于一种倒立型的震摆)和它周围的“八道”(装置在摆的周围的八组机械装置)。尊外相应的设置八条口含小铜珠的龙,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一旦发生较强的地震,“都柱”因震动失去平衡而触动“八道”中的一道,使相应的龙口张开,小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观测者便可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据记载,地动仪成功地记录了138年在甘肃发生的一次强震,证明了张衡所制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张衡及其成就 

地动仪

张衡的成就还不限于这些方面,他研究过地理学,曾绘制了一幅地形图,流传了好几百年;在数学方面,对圆周率作过研究,取用过值;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有不少文学著作,其中以《二京赋》最为出名,在东汉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还是个画家,曾被入列为东汉六大名画家之一。

张衡是那个时代产生的著名科学家,他能够作出伟大贡献,又有其内在的因素。他好学不偿,“如川之逝,不含昼夜”。他虚怀若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他“不耻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抱定“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决心,脚踏实地地进行工作,不为外界的冷嘲热讽所动摇。他说过“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表明了他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曾建议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则反映了他反对谶纬神学的战斗精神,所有这些,都是张衡之所以能够攀上那个时代的科学高峰的内在因素。当然,张衡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他也曾涉足于“卦候、九宫、风角”之术,被后人称为阴阳之宗。他的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思想带有不少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也给后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杜石然, 范楚玉, 陈美东, et al.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修订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08-110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上一篇:王达水:中国古代大科学家墨子
下一篇:中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