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2月17日至2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传统学术协会举办了“中医传承与发展”系列讲座。
马晓彤研究员、丁小平先生和马淑然教授三位中医理论家为广大的中医学子带来了三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
系列讲座之一: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
马晓彤研究员
第一场讲座主题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主讲人是马晓彤老师。马晓彤老师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自然国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讲座分为四部分内容:辨析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知识属性、中医发展的目标定位、中医发展的判定标准。
在讲述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马晓彤老师提出了四个观念:人类科学不仅有西方模式,还有东方模式;中国文化不仅有人文传统,也有科学传统;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是一物两面,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中医发展融入科学洪流者生,偏离者死。
在中医学的知识属性部分,马晓彤老师提到中医治疗是根本,养生和康复都要以治疗为基础。人们治疗时选择中医还是西医往往和文化背景有关。在中医发展的目标定位部分,马老师认为未来医学中,中医与西医将分别在理疗与外科方面各自占主导地位,而在内科方面,中医与西医会平分秋色。在中医发展的判定标准部分,马晓彤老师提出了三点:科学前沿有动静、大病诊疗有作为、健康产业有办法。
在讲座提问环节,听众朋友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医发展的问题,马晓彤老师都一一进行了耐心地解答。
系列讲座之二:如何学好中医学?
丁小平先生
第二场讲座主题是《如何学好中医学》,主讲人是丁小平先生丁小平先生是数学家、自然辩证法学家,在中医学、哲学、科学方法、数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指导博士和博士后,在中医肿瘤康复和西医精神病治疗方面也有斐然成绩。
关于如何学好中医,丁小平先生从两点进行了展开,一是要提高学习兴趣,二是要结合临床从经典学起,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在提高学习兴趣方面,丁小平先生指出,对一门学科强烈的兴趣与信心共同构成对这门学科的执着追求,他通过讲述王学治先生等中医前辈的例子,结合对当前中医所处环境的分析,让同学们增强了兴趣,树立了信心。中医学发展到现阶段需要有一个对中医的通论。在经典学习方面,丁小平先生主张按照《黄帝内经》-张元素-张介宾-叶天士的脉络进行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梳理。
丁小平先生认为,在当下语言环境中,学生们不自觉地就用西医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理解中医,这造成了学生们觉得学中医困难。他指出,中医的思维方式是遵循形象逻辑,而中医与西医区别的标准是用何种思维看待和处理疾病,而不在于用何种器械、药品。
在提问环节中,不少听众踊跃提问,丁小平先生均一一进行了解答,其中包含对中医理论基础的新见解,如:他认为古代的人们有了五行的哲学思想认识世界之后,为了用形象逻辑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在四季之中加入长夏成“五时”,药物分成五味。他认为,药物的五味是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化学的时代对官能团作用的天才描述,因此可以不限于“五味”,如果采用官能团认识药物,那么可能有17味,对应的可能有17行。
由于时间有限,很多问题未及展开讲述,不少同学表示很期待之后的讲座。
系列讲座之三:系统中医学——中医现代化必由之路
马淑然教授
第三场讲座的主题是《系统中医学——中医现代化必由之路》,主讲人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马淑然老师。马淑然老师同时也是刘燕池教授学术继承人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五脏应时”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马淑然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以下内容:为什么要研究系统中医学,中医现代化的两个关键,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的两个误区,系统中医学的发展和成就。
在讲座过程中,马淑然老师为大家讲述了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即经典中医学抓住了人的复杂性却不能揭示其中的机理和规律。系统科学的产生使得破解人的复杂性成为可能。因此,马淑然老师认为系统中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马淑然老师的硕士导师——祝世讷教授,是中国采用系统学方法研究中医的第一人。马淑然老师介绍了系统中医学的概念,以及祝世讷教授研究系统中医学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祝世讷教授在一般系统的四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补充了三条原理——天生人原理、元整体原理、自主性原理。
最后,马淑然老师总结道,人的复杂性是医学研究的根本方向,人类医学将走向中医现代化,而中医现代化必然带来中医复兴以及医学基本原理的变革。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听众朋友们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马淑然老师一一作了解答。
总结
三位老师带来的三场讲座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系列讲座的开始,为广大中医人如何建立中医思维进而学好中医,如何传承精髓、推动中医现代化,进而发展中医,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未来该系列讲座将会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希望大家继续关注讲座的动态,天地生人公众号将持续报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dsrw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