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
《意见》系首个多部门共同出台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分别提出中医药人才工作“十四五”和中长期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人才成长、吸引集聚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到2030年,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才梯队更加合理,高层次人才规模显著增加,基层人才队伍更加稳固,中医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逐步建成,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意见》共提出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
二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三是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
四是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五是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
六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具体详细内容,各位可以仔细阅读文件,本文对文件里的重要内容做几点解读。
目前,我国中医药人才存在的问题非常严峻,而人才问题又是关乎到中医复兴的根本问题。
99%的医生是西医,
90%的中医院校毕业生都去搞西医,
中医院校培养不出中医人才,
民间中医长期处于非法执业状态,
以上种种就是中医药人才的现实写照!
就如《意见》中说的:中医人才存在总体规模不大、领军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
人才培养大变革
这次出台的意见里,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这也是长期以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的。
重视中医经典教学、恢复师承制,这两点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医药人才的牛鼻子,而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医药院校所缺乏的,也是长期以来中医药院校培养不出中医人才的关键原因。
武汉疫情后,2020年9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就对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两次文件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100个课时强化传承。
中医类专业要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
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
这才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正确模式!
新增“中医技师职称”
这次《意见》中,首次提出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医医学技术人员队伍体系,制定中医技师岗位标准和队伍建设措施,建立健全中医技师管理制度,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序列中增设中医技师职称专业。
这一条对中医,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是个极大利好,“中医技师”不仅可以丰富中医执业类别,还可以和中医医师一样有职称晋升空间。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非常多,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按跷等等,每种技法都博大精深。
“西学中”制度化
“西学中”这几年越来越热,自2019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省陆续出台了举办“西学中”培训班文件。
这次出台的《意见》对“西学中”提出了新的要求,旨在形成“西学中”的制度并制度化。
“西学中”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就号召西学学习中医,“团结中西医”是当时的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全国各地相继举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和在职学习班,从1955年到1966年,共培养了数万名“西学中”医生。
新时代,又重新恢复当年的这一办法并制度化,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并期待未来在众多的“西学中”医生中,一定会诞生许多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人才激励和评价
关于中医药人才的激励和评价,《意见》中提了很多,笔者认为有两条非常重要。
1、公立医院内部分配应鼓励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建立体现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
中医药在公立医院长期以来处于一种“逆向淘汰”的进程,也可以称之为“劣币驱除良币”。
收费低且疗效确切的中医药在医院并不受待见,因为没有效益,既不能给医院创收,也不能给医生提高收入。
如何改革当下的制度、用好激励措施,让医院、医生有动力去使用成本低且有效中医疗法,是关乎到中医药复兴的重要内容。
举个例子:
西医做个骨折手术,少则几千块,高则上万,而中医正骨术,只需要几百块,在当前的制度下,中医正骨术不可能会有医院、医生去大面积推广使用。
如果在医保支付环节做改革——按病种付费,骨折手术,不管你医院用什么方法治疗、实际成本多少,一律打包按3000块一例结算(只是举例,具体按多少结算,需要医保部门调研),这样一改立马会极大地促进医院、医生使用中医正骨术。
其它的病种也一样,中医药、中医疗法天然具有成本优势,在医保支付方面做改革,逐步扩大按病种付费的覆盖面,不仅会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还可以节约医保资金。
2、深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强化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考核。
关于中医医师资格考试,也是被有识之士诟病的比较多的地方。
网友们经常调侃“有证的不会看病,会看病的没有证”,这既是对现实状况的抱怨,也是一种无奈。
大量的民间中医没有执业资格,但是他们确实会治病,而且很多民间中医在当地口碑极佳。
为了解决民间中医执业资格问题,2017年出台的《中医药法》专门做了详细规定,并且2017年12月20日颁布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中医药技术方法的安全风险拟订本款规定人员的分类考核办法,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发布。”
这一规定对中医医师资格管理进行了改革创新,通过师承、家传等非学历教育方式学习中医的人员,经实践技能及效果考核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
截止到2020年7月,也就是《中医药法》颁布3周年之时,近3800人通过了首批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
笔者认为,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试还可以深化改革,尤其是“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这一条。
这条规定限制了不少民间中医的考试资格,应该更多地考核临床能力,换句话说要去考核“会不会治疗”、“患者认不认可”。
比如:可不可以增加一条“患者推荐信”——不少于100名患者的推荐信,推荐信要有详细的病例信息、患者信息,以备核实。
以上几点,是本人阅读《意见》后,认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做了几点解读,供大家参考。
总之,这次《意见》对是一个非常系统的文件,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发展、激励、评价做了全方位的说明和要求。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中医药的发展极为重视,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中医药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是成体系的、环环相扣的,当这些政策落地执行并形成合力后,中医药的发展必将形成一股又一股波涛汹涌的浪潮。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dsrw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