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从当前传统文化学习热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指出唯有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才能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思维、改造我们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概括为六点,包括自然观、政治观、哲学观、处世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说道:中医实际是传统文化中保存最好的、最成熟的、思想体系最完整的精华部分。要想振兴中华,请从弘扬传统文化做起;要想弘扬传统文化,请从研究、学习和振兴中医做起。
1、为什么当前我们要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传统精神?
近些年来,习近平在多次讲话当中阐发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强调学习、传承这些精神的重要性,所以根据习近平的讲话精神选择这个题目。要不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近些年来整个社会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大家都在研究、学习、宣传甚至运用传统文化,要不要继承无需多说。
要继承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如何继承的问题。刚刚兴起传统文化热的时候,我们无须苛求,不管《三字经》、《弟子规》,蒙学或是小学,只要是传统文化都是有利的,都有利于社会的正能量、正气的弘扬,有利于传统道德的回归、风气的改进。但是经过几年之后,就有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了:不能太片面地看待传统文化。
不少人已经很能背诵孔子的家训、《颜氏家训》,甚至还有研究曾国藩的专家,还有不少人已经开始用《周易》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无疑这些尝试是正确的。但是,既然我们提倡的是整体,更应该强调精髓,适当时候是要掌握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而不是只知摘录和使用一两句浅显的个别词句、个别观点而已。坚持基本精神,是为了实践、应用、整体的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才能深入我们的血液甚至骨髓,才能转化为结构。
也就是说既然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力争用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来统治自己的思想,而且融化到血液中,来观察社会、历史、现实的种种问题。所以我们强调总体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才能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思维,改造我们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2、这个问题研究讨论的历史,前人的观点
我们历代国学大师,思想界的重要人物,都对传统文化有过很多的论述。从章太炎到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南怀瑾都有论述,这些年来张岱年强调基本精神,楼宇烈强调中国文化的品格。鲁迅和熊十力、梁启超等近百年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学者都写过推荐给年轻人读的十本书、二十本书,甚至十八本书、三十本书等等,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为了使青年人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精力、学养出发,都有自己不同的概括。我这里也只是作为初学者综合各家之言,力求简略,力求合理,力求相对全面。所不同的一点是,前人可能讲过的平面展开,我希望稍微分清一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分清一点层次,做出以下六点概括。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非常关注天与人的关系,强调“人是自然之子”,是“万物之灵”,在天人合一这一基本观点中,首先就是强调顺自然、尊重自然、爱惜自然,不能把改造自然、剥夺自然、征服自然当成历史使命,当人以万物之灵自居而毁坏自然,自然总是给人以巨大的惩罚作为回报。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本观点,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自然是本原,自然最久态,人不过是自然之子,人的一切,衣食住行来自自然,人的所有行为依存自然,所谓道者是规律的,是自然的本性,就是道也要返自然的,何况以人乎。
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也就是说人必须尊重自然,依靠自然,服从自然的规律。供养着我们的生存、衣食住行是自然,在人与自然这个关系上,我们是走过弯路、有过巨大教训的,我们草场的沙化问题,河流污染的问题,雾霾问题,哪个不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没有遵从道法,没有遵从依顺自然。
初步认识天人感应一说,这就说到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一部经典《易经》。
《易经》强调天地人三才,天地人三才并立起来,一方面我们强调自然居于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又强调人是天地,是三才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虽然各有其道,又是互相对应,相互联系的,它们有内在的生成关系。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三者缺一不可。天之道,始万物,阴阳、穷理,无形,形而上。地之道,生万物,柔刚、尽性,有形,形而下。人之道,成万物,仁义、致命,运用、往来于两者之间。
(2)以人为本的社稷观、政治观——人与社会的关系
所谓民本思想,从先秦时期,孟子、荀子就已经开始论述了,它主要探讨的是君与民的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先秦时期周公就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论述,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始终把民放在第一位的。虽然中国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权力集中在君王,但是先秦民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我们人人耳熟能详的是“民可载舟,民可覆舟”。汉唐时代的贾谊、晁错的“与民休息”,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呼应。朱熹在宋明理学时期提出了“得民心”、“施仁政”和“藏富于民”的思想。自明清以来,王阳明、顾炎武、洪秀全,直到孙中山,都十分强调民本思想。爱民助民,以人为本,是民本思想的前提和基础,《礼记》中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王道以得民心为本。
顺民意、得民心是民本思想的核心。例如程颐、程颢都非常强调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忧为本”,“安而不忧”四个字很简单,真能做到很不容易。胡锦涛就发明了一句话叫“不折腾”,就是安而不扰的意思。我们发动了一些运动,做了一些政治性的为GDP的增长而实行的大拆大改大建大造的运动,这些运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安而不扰的原则。“无德于民,不足以兴”,任何政权如果不把这些古代先贤论述民本的思想奉为自己施政的原则,它必定会失民心。
十八大以来,非常强调关注民生问题,应该说它的理论基础是来自我们关于民本的古代先贤的中华传统。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思考,现在老百姓关注的是,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关注教育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它是人们民生的重大问题。关注富民问题,我们要把改革开放所获得的经济增长转化为老百姓的实惠,转化为老百姓改善民生的有利条件。所以中国古代十分强调利民、富民、乐民这样的一些民生思想。
善藏者藏富于民,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这都说明了利民厚物和关注民生,在当前施政这些语录是很有实践的意义。当然从根本上说,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固本安民,邦固民固,是民本思想的目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现在的反腐倡廉运动,打苍蝇、打老虎运动也是本固邦宁的根本措施。
(3)阴阳平衡、和实生物的哲学观——对待万事万物
中医刚好是阴阳平衡、和实生物这样一种哲学观的最好体现。
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就是阴阳平衡。它认为所有病的来源都是阴阳失衡所造成的,所以中医看病基本原则是四诊八纲,在阴阳、寒热、虚实、干湿之间寻找平衡,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从《皇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到《伤寒论》,归根到底,讲究的是阴阳平衡,是调整、调动人的肌体的生命力、自愈能力、自组织能力。而不是像西医那样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去片面性的干预,这就是中西医思维的根本不同。
(4)和衷共济、贵中尚和的处世观——人与人的关系
在创建人与人关系上,孟子、孔子都强调“仁”,何为“仁”?有几十种解释,“仁”就是爱,爱众生,爱社会,爱自然。这种伦理道德贯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始终。在促进人与人关系上更强调的是和衷共济、贵中尚和,这里所说的“中”就是中国人所讲的“中庸”,就是用中不走极端,防止片面而出现瞎子摸象,或者出现局部代替整体的偏差。
(5)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人与自我的关系
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这些观点用到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体现在乾坤两卦。一方面“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另外一方面“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刚的方面和柔的方面也是阴阳两平衡,一方面我们要在人生哲学上经得住风浪,经得住打击,经得住困难,敢于斗争,夺取胜利。另一方面又要为人谦虚,努力学习、善于学习,从别人那里得到大量的知识、学习别人的长处,这就是柔的方面,似水的方面。
中国人不管在美国还是在加拿大,在欧洲都是最勤劳的,最刻苦的,最发奋的,为什么?因为“天行健”。天行健者,整个思想在整整不息地运作,日月星辰每天在运动,既然天行健,人也要不断地跟着运动,要雄起,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要坚韧不拔,克服困难。这是中国人勤劳,经得住打击,不怕吃苦、不怕奋斗,这样一种坚强体质的哲学依据。
(6)仁者爱人、重义轻利的伦理道德观——人与人的关系
仁者爱人、重义轻利的伦理道德观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遇到危险之时,君子是应该重义轻利,舍身忘己,这在现实才有意义。不然的话一个公共汽车行驶在山区公路上,歹徒霸道,公然侮辱妇女,公然抢劫每一个人,居然无一人敢站出来,大小伙子练过武术的,此时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果不强调人与人关系上,仁者爱人、重义轻利,社会就会腐败成形,就会金钱挂帅,就会闷头法发大财,就会物欲横流,就会从家里抄出发霉的几千万人民币,有什么用?已然被利蒙蔽了眼睛。
中国人传统文化这六点基本精神和核心理念,都是中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珍宝,我们应该很好研究它,学习它、继承它。
中华传统的精神是不是就只有这六点就可以概括了呢?我说这是不完全的,这只是择其要略加说明而已,这六点能不能全部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有很多,还可以举出一些来,你说哪一点缺得了,哪一点不重要,顾不了,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全面地看待、继承传统文化。但是,大道从简,为了抓住核心,为了理出主要的脉络,我就做这么一点学习体会的汇报,尝试概括这么六点。
4、以传统中医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运化与体现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以人为本的政治观,阴阳平衡、和实生物的哲学观,和衷共济、贵中尚和的处世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仁者爱人、重义轻利的伦理道德观。中医显然就是这些观点最明显的体现,刚才说了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讲究子午流注,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个性化的诊断,是医生个人对于病的个人诊断。
当代医学越分越多,越分越细。我一个老师80多岁了,后背疼,到了医院先看骨科,骨科说神经科,神经科说还回到骨科去。半年了还没有找准科室呢。最后说你这个骨科、神经科都不是,你要找骨髓科。中医分得不那么细,很多病就一个大夫治,靠整体论,靠着脉象、病象学来诊断的,所以天人合一、子午流注、因地制宜都是中医的特点,辩证思维更是中医的特点。
很多老中医“以人为本”怎么体现?他就体现在什么便宜给你开什么药。你实在困难病很重,免费给你开药,这就叫中医的“悬壶济世”。而现在呢?很多医生被一个链条所操作,成了整个医务链条当中的一个齿轮。当代医学被药厂牵头,被控制了,医生成了他的机器了。利润这个无形的手在间接的操纵,把人的道德趋下,我们刚说的重义轻利给抹杀掉了,成了一台巨大的挣钱机器。所以市场,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也带来了弊病,把治病救人公益性的行业变成了一台挣钱机器。
中华传统文化突出以时间为单位,而西方哲学和西方思维强调“物占用一个空间”。当然中医更强调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中医强调治病要看精气神,不是简单头疼治头,脚疼治脚,他把人看成一个活的,这就叫生命医学。有的时候不用看病,只几句话打开了你的心结,你心理问题解决了,你的病自然而然就好了。甚至几句重言,吓了一身冷汗,改进了你的起居生活方式,你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真气内存,病从何来,这是《黄帝内经》教导我们的。
想想这些中医原则,这些看病的形式方式,这些他们的日常格言,不都是这些观点的具体运化和体现吗?所以我要说,中医实际是传统文化保存最好的,最成熟,思想体系最完整的精华部分。要想振兴中华,请从弘扬传统文化做起。要想弘扬传统文化,请从研究、学习和振兴中医做起。我认为这是我们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的三段论。
5、把握好学习和应用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当前学习运用传统文化,目的就是为了振兴中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割断了自己文化的血脉和根基,在学习外来文化先进的精华的同时,忘掉了自己的民族特点、民族风格、民族优势,那么这个民族是不可能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所以我们今天把握好学习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同时,并不是为了提倡狭隘民族主义,不是说老祖宗的一切绝对都是好的,全部都要继承。两个极端:一种是民族虚荣主义,否定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的精华;另一个极端,狭隘民族主义,拒绝学习其他民族的优势。西方科技的精华、最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我们都需要学习。
总之一句话,有利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我们应该兼收并蓄,采取既重人文又重科学的思维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老祖宗的精华,才能创造新的中华民族灿烂新文化。
作者简介:孙惠军,文化学者,原地矿部石油地质研究院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曾在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任客座教授。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理事,炎黄文化研究会自然国学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组织者之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做陈列之用)
[责编:tdsr]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dsrwz@163.com